中文摘要 | 第3-6页 |
英文摘要 | 第6-9页 |
符号说明 | 第15-17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7-53页 |
1.1 引言 | 第17-18页 |
1.2 茶叶中微量元素及其形态研究 | 第18-42页 |
1.2.1 茶叶中微量元素研究 | 第19-23页 |
1.2.1.1 茶叶样品的前处理 | 第19-20页 |
1.2.1.2 茶叶中微量元素研究 | 第20-23页 |
1.2.2 砷元素形态的研究 | 第23-28页 |
1.2.2.1 环境中砷的研究 | 第24-27页 |
1.2.2.2 人体中砷的研究 | 第27-28页 |
1.2.3 硒元素形态的研究 | 第28-35页 |
1.2.3.1 环境中硒的研究 | 第29-31页 |
1.2.3.2 食品中硒的研究 | 第31-33页 |
1.2.3.3 人体中硒的研究 | 第33-35页 |
1.2.4 铬元素形态的研究 | 第35-38页 |
1.2.4.1 环境中铬的研究 | 第36-37页 |
1.2.4.2 人体中铬的研究 | 第37-38页 |
1.2.5 铅元素形态的研究 | 第38-42页 |
1.2.5.1 环境中铅的研究 | 第39-41页 |
1.2.5.2 人体中铅的研究 | 第41-42页 |
1.3 微量元素形态分析技术 | 第42-51页 |
1.3.1 砷元素的形态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| 第42-44页 |
1.3.1.1 含砷样品形态分析的前处理 | 第42-43页 |
1.3.1.2 色谱技术在砷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| 第43-44页 |
1.3.1.3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砷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| 第44页 |
1.3.2 硒元素的形态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| 第44-47页 |
1.3.2.1 含硒样品形态分析的前处理技术 | 第44-45页 |
1.3.2.2 色谱技术在硒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| 第45-46页 |
1.3.2.3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硒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| 第46-47页 |
1.3.3 铬元素的形态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| 第47-49页 |
1.3.3.1 色谱技术应用于铬形态的分析 | 第47-48页 |
1.3.3.2 其他技术应用于铬形态的分析 | 第48-49页 |
1.3.4 铅元素的形态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| 第49-51页 |
1.3.4.1 色谱技术应用于铅形态的分析 | 第49-50页 |
1.3.4.2 其他技术应用于铅形态的分析 | 第50-51页 |
1.4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| 第51-53页 |
第二章 茶叶中微量元素总量的研究 | 第53-65页 |
2.1 引言 | 第53-54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54-57页 |
2.2.1 仪器与试剂材料 | 第54-55页 |
2.2.1.1 仪器 | 第54页 |
2.2.1.2 试剂与材料 | 第54-55页 |
2.2.2 系列标准溶液的配置 | 第55页 |
2.2.3 样品分析 | 第55-57页 |
2.2.3.1 微波消解条件 | 第55-56页 |
2.2.3.2 测试元素同位素的选择 | 第56页 |
2.2.3.3 ICP-MS工作参数优化 | 第56-57页 |
2.2.3.4 茶叶样品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 | 第57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7-63页 |
2.3.1 分析方法验证 | 第57-60页 |
2.3.1.1 标准曲线的测定 | 第57-58页 |
2.3.1.2 检出限及精密度的测定 | 第58-59页 |
2.3.1.3 回收率的测定 | 第59-60页 |
2.3.2 茶叶样品中元素的测定结果 | 第60-63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63-65页 |
第三章 茶叶中微量元素形态研究 | 第65-98页 |
3.1 引言 | 第65页 |
3.2 HPLC-ICP-MS研究茶叶中砷元素的形态 | 第65-73页 |
3.2.1 实验部分 | 第66-69页 |
3.2.1.1 仪器及试剂材料 | 第66-67页 |
3.2.1.2 溶液的配制 | 第67页 |
3.2.1.3 样品的准备与提取 | 第67-68页 |
3.2.1.4 样品的测定 | 第68-69页 |
3.2.2 结果与讨论 | 第69-73页 |
3.2.2.1 总砷的提取效率 | 第69-70页 |
3.2.2.2 色谱分离方法的建立 | 第70-71页 |
3.2.2.3 茶叶中砷的形态 | 第71-72页 |
3.2.2.4 提取时间对茶叶中砷形态的影响 | 第72-73页 |
3.3 HPLC-ICP-MS研究茶叶中硒元素的形态 | 第73-83页 |
3.3.1 实验部分 | 第73-77页 |
3.3.1.1 仪器及试剂材料 | 第73-74页 |
3.3.1.2 溶液的配制 | 第74-75页 |
3.3.1.3 样品的准备与提取 | 第75页 |
3.3.1.4 样品的测定 | 第75-77页 |
3.3.2 结果与讨论 | 第77-83页 |
3.3.2.1 Se的提取效率 | 第77页 |
3.3.2.2 色谱条件的选择 | 第77-78页 |
3.3.2.3 甲醇含量的优化 | 第78-79页 |
3.3.2.4 雾化器流量的优化 | 第79页 |
3.3.2.5 DRC条件的优化 | 第79-81页 |
3.3.2.6 硒形态标准曲线、检出限和精密度的测定 | 第81页 |
3.3.2.7 茶叶中硒的形态 | 第81-83页 |
3.4 HPLC-ICP-MS研究茶叶中铬元素的形态 | 第83-92页 |
3.4.1 实验部分 | 第83-87页 |
3.4.1.1 仪器及试剂材料 | 第84页 |
3.4.1.2 溶液的配制 | 第84-85页 |
3.4.1.3 样品的准备与提取 | 第85页 |
3.4.1.4 样品的测定 | 第85-87页 |
3.4.2 结果与讨论 | 第87-92页 |
3.4.2.1 总铬的提取效率 | 第87页 |
3.4.2.2 色谱条件的选择 | 第87-88页 |
3.4.2.3 甲醇含量的优化 | 第88页 |
3.4.2.4 雾化器流量的优化 | 第88-89页 |
3.4.2.5 DRC条件的优化 | 第89-90页 |
3.4.2.6 铬形态标准曲线、检出限和精密度的测定 | 第90-91页 |
3.4.2.7 茶叶中铬的形态 | 第91-92页 |
3.5 ICP-MS研究茶叶中的水溶态铅 | 第92-96页 |
3.5.1 实验部分 | 第93-94页 |
3.5.1.1 仪器及试剂材料 | 第93页 |
3.5.1.2 溶液的配制 | 第93页 |
3.5.1.3 样品的准备与提取 | 第93-94页 |
3.5.2 结果与讨论 | 第94-96页 |
3.5.2.1 ICP-MS工作参数优化 | 第94-95页 |
3.5.2.2 茶叶中水溶态铅的测定 | 第95-96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96-98页 |
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8-101页 |
4.1 本文结论 | 第98-99页 |
4.2 未来工作展望 | 第99-10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1-123页 |
致谢 | 第123-12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2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