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告语篇的互文性研究
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页 |
| 引言 | 第10-18页 |
| (一)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1.选题缘起 | 第10页 |
| 2.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(二)研究对象、思路及方法 | 第11-12页 |
| 1.研究对象 | 第11页 |
| 2.研究思路 | 第11页 |
| 3.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| (三)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12-18页 |
| 1.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2-15页 |
| 2.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5-18页 |
| 一、对互文性理论和广告语篇的基本认识 | 第18-23页 |
| (一)对互文性理论的认识 | 第18-20页 |
| 1.互文性的概念 | 第18-19页 |
| 2.互文与互文性 | 第19-20页 |
| (二)对广告语篇的认识 | 第20-23页 |
| 1.广告语篇的概念 | 第20-21页 |
| 2.广告语篇的语言特点 | 第21-23页 |
| 二、广告语篇的文本互文性 | 第23-30页 |
| (一)词语的互文性 | 第23-25页 |
| 1.引用 | 第23-24页 |
| 2.仿写 | 第24-25页 |
| (二)修辞的互文性 | 第25-27页 |
| (三)体裁的互文性 | 第27-30页 |
| 三、广告语篇的文化互文性 | 第30-35页 |
| (一)广告语篇中文化互文性的成因 | 第30-31页 |
| (二)文化互文性在广告语篇中的表现 | 第31-35页 |
| 1.信息文化的互文 | 第31-32页 |
| 2.行为文化的互文 | 第32-33页 |
| 3.成就文化的互文 | 第33-35页 |
| 四、广告语篇互文性的功能 | 第35-38页 |
| (一)语义功能 | 第35-36页 |
| (二)语用功能 | 第36页 |
| (三)审美功能 | 第36-38页 |
| 五、互文性在广告语篇创作中的局限及其对策 | 第38-42页 |
| (一)主体间的对话障碍 | 第38-39页 |
| (二)缺乏独创性 | 第39-40页 |
| (三)扭曲源文 | 第40-42页 |
| 结语 | 第42-4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3-45页 |
| 致谢 | 第45-46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| 第46-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