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1 绪论 | 第8-14页 |
1.1 临沂及其方言概述 | 第8-10页 |
1.1.1 临沂的人文地理和历史沿革 | 第8页 |
1.1.2 临沂方言概述 | 第8-10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2.1 汉语方言代词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2.2 临沂方言代词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意义 | 第12页 |
1.4 研究步骤和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5 语料来源和体例说明 | 第13-14页 |
2 芝麻墩方言的人称代词 | 第14-35页 |
2.1 人称代词系统 | 第14-15页 |
2.2 三身代词 | 第15-30页 |
2.2.1 单数形式 | 第15-18页 |
2.2.2 复数形式 | 第18-21页 |
2.2.3 人称代词复数形式单数化 | 第21-24页 |
2.2.4 人称代词充当定语的领属结构 | 第24-30页 |
2.3 其他人称代词 | 第30-33页 |
2.3.1 自称代词 | 第30-31页 |
2.3.2 旁称代词 | 第31-32页 |
2.3.3 统称代词 | 第32-33页 |
2.4 芝麻墩方言人称代词的特点 | 第33-35页 |
3 芝麻墩方言的指示代词 | 第35-54页 |
3.1 指示代词系统 | 第35-36页 |
3.2 指示代词语音层次 | 第36-37页 |
3.3 指示代词的基本用法 | 第37-53页 |
3.3.1 这、那 | 第37-38页 |
3.3.2 指代人或事物 | 第38-39页 |
3.3.3 指代处所、方位 | 第39-43页 |
3.3.4 指代时间 | 第43-45页 |
3.3.5 指代数量 | 第45-47页 |
3.3.6 指代程度、性状、方式 | 第47-53页 |
3.4 芝麻墩方言指示代词的特点 | 第53-54页 |
4 芝麻墩方言的疑问代词 | 第54-71页 |
4.1 疑问代词系统 | 第54-55页 |
4.2 疑问代词的基本用法 | 第55-69页 |
4.2.1 询问人 | 第55-57页 |
4.2.2 询问事物 | 第57-58页 |
4.2.3 询问处所、方位 | 第58-61页 |
4.2.4 询问时间 | 第61-63页 |
4.2.5 询问数量、程度 | 第63-64页 |
4.2.6 询问方式、性状和原因 | 第64-69页 |
4.3 芝麻墩方言疑问代词的特点 | 第69-71页 |
5 芝麻墩方言代词与周边乡镇方言代词的比较 | 第71-79页 |
5.1 芝麻墩镇与周边乡镇位置分布图 | 第71-72页 |
5.2 芝麻墩方言代词与周边乡镇方言代词比较一览表 | 第72-77页 |
5.2.1 人称代词比较表 | 第72-73页 |
5.2.2 指示代词比较表 | 第73-76页 |
5.2.3 疑问代词比较表 | 第76-77页 |
5.3 芝麻墩方言代词与周边乡镇方言代词比较分析 | 第77-79页 |
6 结论 | 第79-81页 |
6.1 论文的总体结论 | 第79-80页 |
6.2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| 第80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4页 |
附录1语料 | 第84-98页 |
附录2调查日志 | 第98-102页 |
致谢 | 第102-103页 |
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10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