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中等教育论文--各科教学法、教学参考书论文--历史、地理论文--地理论文

初中地理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--以山大附中为例

摘要第7-8页
Abstract第8-9页
1 引言第10-16页
    1.1 研究的缘由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建设核心素养课程体系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要求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个人经历的影响第11-12页
    1.2 研究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提供一种有效的课程实施范例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促进专业型教师的“组合式”成长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实现地理“互联网+教育”第13页
    1.3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研究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家课程校本化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家课程校本化国内外案例研究第14-15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第15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文献研究法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问卷调查法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课堂观察法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4 SWOT分析法第16页
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第16-19页
    2.1 概念界定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国家课程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国家课程校本化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地理学科国家课程校本化第17页
    2.2 关于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基础理论研究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多元智力教学理论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课程开发“过程模式”理论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建构主义理论第19页
3 初中地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体系构建第19-26页
    3.1 初中地理国家课程校本化构建原则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区域性与综合性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实用性与实践性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科学性与创新性第20-21页
    3.2 初中地理国家课程校本化课程实施路径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成立专家委员会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调查研究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宣传培训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课程开发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审议修改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实施评价第22页
    3.3 初中地理国家课程校本化构建内容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课程目标的确立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课程结构的设置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课程内容的设计第23-24页
    3.4 初中地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评价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课程评价原则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课程实施前期的评价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课程实施中期的评价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阶段性课程实施评价第25-26页
4.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初中地理国家课程校本化过程与分析第26-30页
    4.1 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地理课程研究现状分析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课堂模式方面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课程资源方面第27页
    4.2 初中地理国家课程校本化适情性分析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地理教师态度与能力评价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学生地理学习水平与特点分析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国家课程校本化SWOT分析第29-30页
5 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地理国家课程校本化教材特色与实践第30-43页
    5.1 山东大学附属中学校本化课程特色与创新第30-3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双主线目录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开放式章节首页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多样化栏目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表现性评价第37-38页
    5.2 地理项目教学实施——以海绵校园建设为例第38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情境构建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制定项目任务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项目实践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项目评价第42-43页
6 总结与展望第43-45页
    6.1 总结第43-44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44-45页
附件第45-48页
参考文献第48-50页
致谢第50页

论文共5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高中地理图像教学有效性研究
下一篇:基于马登现象图式理论的中学地理变式教学设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