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语言、文字论文--汉语论文--汉语教学论文--对外汉语教学论文

现代汉语含褒贬陪义词语的释义研究--基于语文型辞书与学习型辞书的对比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绪论第10-18页
    一 选题缘由第10-11页
    二 研究内容第11-12页
    三 研究价值第12-13页
    四 研究现状第13-1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关于词的褒贬陪义的研究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关于语文词典与学习词典的比较研究第15-17页
    五 研究思路第17页
    六 研究方法第17-18页
第一章 褒贬陪义词的性质及特点第18-30页
    一 褒贬陪义词的界定第18-19页
    二 褒贬陪义词的分类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以词性为参数进行分类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以语体风格为参数进行分类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以褒贬情感偏向为参数进行分类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以褒贬陪义程度为参数进行分第20-21页
    三 褒贬陪义词的陪义来源第21-2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语义生成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 义位内部组合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 义位外部组合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语用习惯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 语境制约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 社会制约第25-28页
    四 褒贬陪义词的特点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不平衡性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社会规约性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相对稳定性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民族性第29-30页
第二章 各词典中褒贬陪义词释义宏观结构对比第30-37页
    一 各词典褒贬陪义词收词情况的对比第30-32页
    二 各词典褒贬陪义词义项切分粒度对比第32-34页
    三 各词典褒贬陪义词义项排列顺序对比第34-37页
第三章 各词典中褒贬陪义词释义微观结构对比第37-70页
    一 各词典褒贬陪义词陪义标注方式对比第37-4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各词典中褒贬陪义词的陪义标注方式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 《现汉》中褒贬陪义词的陪义标注情况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 《学习词典》中褒贬陪义词的陪义标注方式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 《学汉语词典》中褒贬陪义词陪义标注情况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各词典褒贬陪义的陪义标注方式对比第39-45页
    二 各词典褒贬陪义词释义方式对比第45-5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各词典对褒贬陪义词的义项释义方式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 《现汉》对褒贬陪义的词语义项释义方式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 《学习词典》对褒贬陪义词义项释义方式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 《学汉语词典》对褒贬陪义词义项释义方式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各词典释义方式差异第48-51页
    三 各词典褒贬陪义词的释义内容对比第51-5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各词典对褒贬陪义词的释义内容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 《现汉》对褒贬陪义词的释义内容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 《学习词典》对褒贬陪义词的释义内容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 《学汉语词典》中褒贬陪义词的释义内容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各词典对褒贬陪义词释义内容差异第54-55页
    四 各词典褒贬陪义词释义提示词对比第55-5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各词典在褒贬陪义词释义中释义提示词的使用情况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 《现汉》在褒贬陪义词释义中释义提示词使用情况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 《学习词典》在褒贬陪义词释义中释义提示词使用情况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 《学汉语词典》中褒贬陪义词释义提示词的使用情况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各词典在褒贬陪义词释义中释义提示词的使用差异第56-59页
    五 各词典褒贬陪义词配例对比第59-7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各词典对褒贬陪义词释义配例情况第59-6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 《现汉》对褒贬陪义词的配例情况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 《学习词典》中对褒贬陪义词的配例情况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 《学汉语词典》中对褒贬陪义词的配例情况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各词典中褒贬陪义词配例情况对比第63-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 配例数量差异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 配例的有效性第65-70页
结语第70-74页
    一 《学汉语词典》的主要特点及不足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词汇信息量的展现程度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词典类型间趋于融合第70-71页
    二 本文的研究价值及必要性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提高词典编纂质量第72-73页
    三 本文的局限性第73-74页
参考文献第74-78页
附录 1第78-122页
致谢第122页

论文共12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共刺激分子B7-H3在肝细胞癌的表达及相关机制研究
下一篇: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方式、依据类介词偏误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