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6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9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3页 |
| 1.1 选题缘由及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1.1.1 选题缘由 | 第13-14页 |
| 1.1.2 选题意义 | 第14页 |
| 1.2 研究对象、内容和方法 | 第14-16页 |
| 1.2.1 研究对象 | 第14-16页 |
| 1.2.1.1 研究对象选取的原因 | 第14-16页 |
| 1.2.2 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| 1.2.3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| 1.3 文献综述 | 第16-22页 |
| 1.3.1 国内外关于英语和汉语教材对比的研究状况 | 第16-18页 |
| 1.3.2 国内外关于中级汉语综合教材编写的研究状况 | 第18-21页 |
| 1.3.3 大学英语教材的研究状况 | 第21-22页 |
| 1.4 结论 | 第22-23页 |
| 第二章 两本教材编写体例对比分析 | 第23-31页 |
| 2.1 两本教材编写体例概述 | 第23-30页 |
| 2.1.1 两本教材横向编写体例对比分析 | 第23-25页 |
| 2.1.2 两本教材纵向编写体例对比分析 | 第25-30页 |
| 2.2 结论与借鉴 | 第30-31页 |
| 第三章 两本教材中的课文对比分析 | 第31-38页 |
| 3.1 两本教材课文概况 | 第31页 |
| 3.2 两本教材的课文形式 | 第31-32页 |
| 3.2.1 两本教材课文形式的统计与分析 | 第31-32页 |
| 3.2.2 结论 | 第32页 |
| 3.3 两本教材的课文话题 | 第32-36页 |
| 3.3.1 两本教材课文话题的统计与分析 | 第33-35页 |
| 3.3.2 结论 | 第35-36页 |
| 3.4 两本教材中课文的生词和注释 | 第36-37页 |
| 3.4.1 生词与课文编排的位置关系 | 第36页 |
| 3.4.2 课文中生词的注释方式 | 第36-37页 |
| 3.4.3 结论 | 第37页 |
| 3.5 结论与借鉴 | 第37-38页 |
| 第四章 两本教材中的练习对比分析 | 第38-46页 |
| 4.1 两本教材中练习的题量 | 第38-40页 |
| 4.1.1 练习题量统计的标准 | 第38-39页 |
| 4.1.2 两本教材练习题量统计与对比分析 | 第39-40页 |
| 4.1.3 结论 | 第40页 |
| 4.2 两本教材中练习的内容 | 第40-42页 |
| 4.2.1 关于练习内容 | 第40-41页 |
| 4.2.2 两本教材练习内容统计与分析 | 第41-42页 |
| 4.2.3 结论 | 第42页 |
| 4.3 两本教材中练习的类型 | 第42-45页 |
| 4.3.1 关于练习的类型 | 第42-43页 |
| 4.3.2 两本教材练习类型的统计与分析 | 第43-44页 |
| 4.3.3 结论 | 第44-45页 |
| 4.4 结论与借鉴 | 第45-46页 |
| 第五章 对汉语中级综合教材编写的思考和建议 | 第46-49页 |
| 5.1 教材编写理念 | 第46页 |
| 5.2 教材的编写体例 | 第46-47页 |
| 5.3 教材中课文话题的选择 | 第47页 |
| 5.4 教材中练习题的设置 | 第47页 |
| 5.5 教材的配套资源 | 第47-48页 |
| 5.6 其他 | 第48-49页 |
| 结语 | 第49-5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| 致谢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