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一、引言 | 第9-15页 |
(一)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2.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2.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(三) 研究方法 | 第12-14页 |
1. 文献研究法 | 第12页 |
2. 访谈法 | 第12-13页 |
3. 问卷调查法 | 第13页 |
4. 数据分析法 | 第13-14页 |
(四) 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二、地理学习性别差异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| 第15-18页 |
(一)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5页 |
1. 社会性别的概念 | 第15页 |
(二) 性别差异形成的心理学理论 | 第15-16页 |
1. 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| 第15页 |
2. 内部空间理论 | 第15页 |
3. 男女平等观 | 第15-16页 |
4. 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理论 | 第16页 |
(二) 性别差异的学习理论 | 第16-18页 |
1. 认知发展理论 | 第16页 |
2. 社会学习理论 | 第16页 |
3. 最近发展区理论 | 第16-17页 |
4. 因材施教和差异教学理论 | 第17-18页 |
三、高中男女生学习差异的调查与分析 | 第18-33页 |
(一)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式 | 第18页 |
1. 研究对象 | 第18页 |
2. 研究方式 | 第18页 |
(二) 访谈调查男女生在地理学习上的差异 | 第18-20页 |
1. 男女生在记忆、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| 第18-19页 |
2. 课堂中地理学习情况的性别差异 | 第19页 |
3. 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的男女生差异 | 第19页 |
4. 教师对男女生整体评价的差异 | 第19-20页 |
(三) 男女生地理成绩的统计与分析 | 第20-22页 |
(四) 男女生地理学习的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| 第22-33页 |
1. 地理学习的动机和兴趣的比较与分析 | 第22-23页 |
2. 性别对地理学习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3. 地理学习的实用性及学习地理能力的差异分析 | 第24-26页 |
4. 学生学习时间和方法的管理差异 | 第26-27页 |
5. 学生地理课外拓展的意愿 | 第27页 |
6. 男女生地理学习能力和方法的比较 | 第27-29页 |
7. 地理分模块掌握情况的男女生差异 | 第29-30页 |
8. 地理成绩归因和职业期待 | 第30-31页 |
9. 调查结果分析 | 第31-33页 |
四、影响男女生学习差异的因素分析 | 第33-37页 |
(一) 学校因素 | 第33-34页 |
1. 教师的行为活动对学生的影响 | 第33页 |
2. 学校心理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(二) 社会因素 | 第34页 |
(三) 自身因素 | 第34-37页 |
1. 生理因素 | 第34页 |
2. 智力因素 | 第34-35页 |
3. 非智力因素 | 第35-37页 |
五、针对男女生地理学习的性别差异研究策略 | 第37-47页 |
(一) 教师正确引导学生面对自己 | 第37页 |
(二) 教师应该因性施教、分层教学 | 第37-38页 |
(三) 改善男女生记忆差异缺失 | 第38页 |
(四) 培养男女生读图、识图能力 | 第38-40页 |
(五) 增加地理学习的趣味性 | 第40-41页 |
(六) 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| 第41-42页 |
(七) 课堂导入的时候要考虑性别差异 | 第42页 |
(八) 建立平等的性别意识观念 | 第42-43页 |
(九) 提升男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| 第43-44页 |
(十) 改善男女生地理知识的记忆方式,合理运用思维导图 | 第44页 |
(十一) 增强女生地理学习自信心 | 第44-45页 |
(十二) 注重教学方法的结合 | 第45-47页 |
六、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47-49页 |
(一) 结论 | 第47页 |
(二) 展望和不足 | 第47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
附录 | 第51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