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1 引言 | 第16-3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6-19页 |
1.2 目的意义 | 第19-21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1-33页 |
1.3.1 灌丛生物量 | 第21-24页 |
1.3.2 灌丛碳储量 | 第24-26页 |
1.3.3 土壤碳储量 | 第26-27页 |
1.3.4 灌丛光合作用固碳 | 第27-28页 |
1.3.5 土壤碳排放 | 第28-33页 |
1.3.6 灌丛生态系统碳收支 | 第33页 |
1.4 科学问题 | 第33-34页 |
1.5 研究目标 | 第34-36页 |
2 研究区概况 | 第36-44页 |
2.1 地理位置 | 第36页 |
2.2 地质地貌 | 第36-37页 |
2.3 气候特征 | 第37-38页 |
2.4 植被特征 | 第38-39页 |
2.5 水文 | 第39-40页 |
2.6 土壤 | 第40-41页 |
2.7 社会经济概况 | 第41-42页 |
2.8 小结 | 第42-44页 |
3 研究内容与设计方案 | 第44-54页 |
3.1 研究内容 | 第44-45页 |
3.2 试验设计 | 第45-52页 |
3.2.1 样地的设置 | 第45页 |
3.2.2 群落调查及样品采集 | 第45-47页 |
3.2.3 生物量模型的构建 | 第47页 |
3.2.4 荒漠灌丛含碳率分析 | 第47-48页 |
3.2.5 荒漠灌丛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 | 第48-49页 |
3.2.6 荒漠灌丛光合固碳研究 | 第49-51页 |
3.2.7 荒漠灌丛地土壤碳排放研究 | 第51-52页 |
3.2.8 荒漠灌丛生态系统碳收支估算 | 第52页 |
3.3 数据分析 | 第52-53页 |
3.4 技术路线 | 第53-54页 |
4 西鄂尔多斯荒漠灌丛生物量分配格局及预测模型 | 第54-66页 |
4.1 荒漠灌丛个体生物量分配特征 | 第54-56页 |
4.2 荒漠灌丛地下生物量特征 | 第56-58页 |
4.2.1 荒漠灌丛根系生物量垂直分布 | 第56-57页 |
4.2.2 荒漠灌丛不同等级根系生物量比例 | 第57-58页 |
4.2.3 荒漠灌丛不同等级根系生物量关系 | 第58页 |
4.3 荒漠灌丛生物量根冠比 | 第58-59页 |
4.4 荒漠灌丛生物量模型建立 | 第59-65页 |
4.4.1 荒漠灌丛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 | 第59-61页 |
4.4.2 荒漠灌丛地下生物量模型 | 第61-63页 |
4.4.3 荒漠灌丛总生物量模型 | 第63-65页 |
4.5 小结 | 第65-66页 |
5 西鄂尔多斯地区5种荒漠灌丛含碳率研究 | 第66-72页 |
5.1 荒漠灌丛不同季节各器官含碳率 | 第66-68页 |
5.2 荒漠灌丛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含碳率 | 第68-69页 |
5.2.1 春季荒漠灌丛各部分含碳率 | 第68页 |
5.2.2 夏季荒漠灌丛各部分含碳率 | 第68-69页 |
5.3 荒漠灌丛各器官含碳率总体特征和差异性分析 | 第69-70页 |
5.4 荒漠灌丛综合含碳率 | 第70-71页 |
5.5 小结 | 第71-72页 |
6 西鄂尔多斯地区荒漠灌丛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 | 第72-86页 |
6.1 西鄂尔多斯地区荒漠灌丛植被层生物量密度 | 第72页 |
6.2 西鄂尔多斯地区荒漠灌丛植被层碳密度 | 第72-74页 |
6.3 荒漠灌丛群落植被层年固碳量 | 第74-78页 |
6.3.1 荒漠灌丛群落灌丛层年固碳量 | 第74-76页 |
6.3.2 荒漠灌丛群落草本层年固碳量 | 第76-78页 |
6.4 荒漠灌丛地枯落物固碳量 | 第78-80页 |
6.4.1 荒漠灌丛地枯落物生物量 | 第78-79页 |
6.4.2 荒漠灌丛地枯落物含碳率 | 第79-80页 |
6.4.3 荒漠灌丛地枯落物固碳量 | 第80页 |
6.5 西鄂尔多斯地区荒漠灌丛土壤碳储量 | 第80-84页 |
6.5.1 荒漠灌丛地土壤有机碳含率 | 第80-81页 |
6.5.2 荒漠灌丛地不同土层土壤容重 | 第81-82页 |
6.5.3 荒漠灌丛地土壤碳密度 | 第82-84页 |
6.6 西鄂尔多斯地区荒漠灌丛生态系统碳储量 | 第84页 |
6.7 小结 | 第84-86页 |
7 西鄂尔多斯地区荒漠灌丛光合固碳能力研究 | 第86-96页 |
7.1 荒漠灌丛叶片净光合速率动态及影响因子 | 第86-89页 |
7.1.1 荒漠灌丛叶片净光合速率动态 | 第86-89页 |
7.1.2 净光合速率影响因子分析 | 第89页 |
7.2 荒漠灌丛叶面积与单株固碳能力 | 第89-93页 |
7.2.1 荒漠灌丛叶面积 | 第89-90页 |
7.2.2 荒漠灌丛单株光合固碳能力 | 第90-93页 |
7.3 荒漠灌丛光响应拟合参数分析 | 第93-95页 |
7.3.1 生理特性拟合参数分析 | 第93-94页 |
7.3.2 灌丛生理拟合参数综合分析 | 第94-95页 |
7.4 小结 | 第95-96页 |
8 西鄂尔多斯地区荒漠灌丛地土壤碳排放及影响因子 | 第96-108页 |
8.1 荒漠灌丛地土壤碳排放速率及环境因子日动态 | 第96-98页 |
8.2 5种荒漠灌丛地土壤碳排放季节特征 | 第98-99页 |
8.3 土壤碳排放速率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 | 第99-104页 |
8.3.1 土壤碳排放速率与其温度的关系 | 第99-101页 |
8.3.2 土壤碳排放速率与其含水量的关系 | 第101-103页 |
8.3.3 土壤碳排放速率与其温度、含水量的协同关系 | 第103-104页 |
8.4 Q_(10)值 | 第104-105页 |
8.5 气候情景模拟条件下灌丛地土壤碳排放分析 | 第105-106页 |
8.6 小结 | 第106-108页 |
9 讨论与结论 | 第108-124页 |
9.1 讨论 | 第108-120页 |
9.1.1 荒漠灌丛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 | 第108-109页 |
9.1.2 荒漠灌丛生物量模型 | 第109页 |
9.1.3 荒漠灌丛含碳率分析 | 第109-111页 |
9.1.4 荒漠灌丛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 | 第111-113页 |
9.1.5 灌丛生态系统碳储量 | 第113-114页 |
9.1.6 荒漠灌丛光合固碳能力 | 第114-116页 |
9.1.7 荒漠灌丛地土壤碳排放 | 第116-118页 |
9.1.8 荒漠灌丛生态系统碳收支 | 第118-120页 |
9.2 主要研究结论 | 第120-122页 |
9.2.1 荒漠灌丛生物量分配格局及生物量模型建立 | 第120页 |
9.2.2 荒漠灌丛含碳率 | 第120页 |
9.2.3 灌丛生态系统固碳量 | 第120-121页 |
9.2.4 灌丛光合固碳能力 | 第121页 |
9.2.5 荒漠灌丛碳排放及影响因子 | 第121-122页 |
9.2.6 荒漠灌丛生态系统碳收支 | 第122页 |
9.3 展望 | 第122-124页 |
致谢 | 第124-12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6-15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50-1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