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绪论 | 第11-18页 |
·课题来源 | 第11-13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3-16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·文献研究法 | 第16-17页 |
·比较研究法 | 第17页 |
·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| 第17-18页 |
·创新点 | 第17页 |
·难点 | 第17-18页 |
第1章 美国残障人全纳高等教育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| 第18-25页 |
·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8-21页 |
·残障人及残障人高等教育 | 第18-19页 |
·全纳教育 | 第19-20页 |
·残障人全纳高等教育 | 第20-21页 |
·相关理论 | 第21-25页 |
·社会全员公平理论 | 第21-22页 |
·残障人高等教育权利社会保障理论 | 第22-23页 |
·全纳教育理论 | 第23-25页 |
第2章 美国残障人全纳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 | 第25-31页 |
·美国残障人全纳高等教育的背景 | 第25-28页 |
·民权运动与家长运动的推动及联邦政府的强力支持 | 第25-27页 |
·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| 第27-28页 |
·多元文化理念和现代高新科技的积极引领 | 第28页 |
·美国残障人全纳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 | 第28-31页 |
·美国残障人全纳高等教育的萌芽 | 第28-29页 |
·美国残障人全纳高等教育的产生 | 第29页 |
·美国残障人全纳高等教育的发展 | 第29-30页 |
·美国残障人全纳高等教育的历史性回归与超越 | 第30-31页 |
第3章 美国残障人全纳高等教育的现状 | 第31-49页 |
·美国残障人全纳高等教育的组织机构 | 第31-36页 |
·美国残障人全纳高等教育的学校组织 | 第31-32页 |
·美国残障人全纳高等教育的人员 | 第32-36页 |
·美国残障人全纳高等教育的目的与内容 | 第36-39页 |
·美国残障人全纳高等教育的目的 | 第36-38页 |
·美国残障人全纳高等教育的内容 | 第38-39页 |
·美国残障人全纳高等教育的教育支持 | 第39-44页 |
·联邦、州及高等院校对残障人高等教育的资金支持 | 第39-40页 |
·残障人高校内服务机构的设立及相关服务 | 第40-42页 |
·残障人无障碍环境的创设 | 第42-43页 |
·残障人教育相关信息的疏通及就业服务的保障 | 第43-44页 |
·美国残障人全纳高等教育的方式方法 | 第44-49页 |
·残障高校学生的调整服务 | 第44-45页 |
·探索全纳残障学生的新方法—教学中的通用设计 | 第45-49页 |
第4章 美国残障人全纳高等教育的特点、经验和问题 | 第49-59页 |
·美国残障人全纳高等教育的特点 | 第49-53页 |
·高科技性—高科技的无障碍设备和现代通信技术下的辅助支持 | 第49-50页 |
·回归超越性—真正意义上的残障人全纳高等教育 | 第50页 |
·人本性—平等多元及以学生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 | 第50-51页 |
·全面、系统性—政府和高校以及高校内部系统而全面的协作 | 第51-52页 |
·延伸性—提供充足的入学信息,关注残障学生的就业服务 | 第52-53页 |
·美国残障人全纳高等教育的经验 | 第53-57页 |
·树立全员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观念 | 第53-54页 |
·培养高质量的师资队伍,保障残障人的入学权 | 第54-55页 |
·重视残障人全纳高等教育的教育支持 | 第55-56页 |
·探索有效的全纳残障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方式方法 | 第56-57页 |
·美国残障人全纳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| 第57-59页 |
·残障人中学教育及中学后教育衔接过渡问题 | 第57页 |
·残障人全纳高等教育中教师接受残障人的态度问题 | 第57-58页 |
·低收入残障学生全纳高等教育的资金问题 | 第58页 |
·残障人全纳高等教育方式方法的实施效果 | 第58-59页 |
第5章 美国残障人全纳高等教育的启示 | 第59-66页 |
·我国残障人全纳高等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| 第59-63页 |
·我国残障人全纳高等教育的组织机构 | 第59-61页 |
·我国残障人全纳高等教育的目的与内容 | 第61页 |
·我国残障人全纳高等教育的教育支持 | 第61-62页 |
·我国残障人全纳高等教育的方式方法 | 第62-63页 |
·美国残障人全纳高等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| 第63-66页 |
·树立残障人平等接受全纳高等教育的理念 | 第63页 |
·加强残障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| 第63-64页 |
·构建全纳高等院校的支持体系 | 第64页 |
·探索创新全纳残障学生的方式方法 | 第64-66页 |
结语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