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9页 |
| 1 文献综述 | 第9-20页 |
| ·岩藻聚糖硫酸酯的来源 | 第9页 |
| ·提取岩藻聚糖硫酸酯的材料 | 第9页 |
| ·工业藻渣的应用 | 第9页 |
| ·岩藻聚糖硫酸酯的提取、纯化与分级 | 第9-12页 |
| ·岩藻聚糖硫酸酯的提取 | 第9-11页 |
| ·岩藻聚糖硫酸酯的纯化 | 第11-12页 |
| ·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分级 | 第12页 |
| ·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化学组分及结构研究 | 第12-16页 |
| ·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化学组分研究 | 第12-13页 |
| ·岩藻聚糖硫酸酯的结构研究 | 第13-16页 |
| ·岩藻聚糖硫酸酯的生物活性 | 第16-20页 |
| ·抗菌活性 | 第16页 |
| ·抗肿瘤活性 | 第16页 |
| ·抗病毒活性 | 第16-17页 |
| ·抗凝血活性 | 第17-18页 |
| ·调节免疫机能活性 | 第18页 |
| ·调节体内代谢活性 | 第18页 |
| ·其他一些活性 | 第18-20页 |
| 2 引言 | 第20-22页 |
| 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0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20-22页 |
| ·岩藻聚糖硫酸酯高效提取工艺的确定 | 第20页 |
| ·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分级纯化 | 第20页 |
| ·岩藻聚糖硫酸酯及其级分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分析 | 第20页 |
| ·岩藻聚糖硫酸酯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| 第20-21页 |
| ·岩藻聚糖硫酸酯及其级分对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(PTP1B)的抑制活性 | 第21-22页 |
| 3 材料与方法 | 第22-31页 |
| ·材料 | 第22页 |
| ·试剂与仪器设备 | 第22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22页 |
| ·主要仪器设备 | 第22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2-31页 |
| ·海藻渣中岩藻聚糖硫酸酯的高效提取工艺 | 第22-24页 |
| ·海带和巨藻藻渣中岩藻聚糖硫酸酯粗品的提取及分级纯化 | 第24页 |
| ·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化学组成分析 | 第24-28页 |
| ·岩藻聚糖硫酸酯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| 第28-30页 |
| ·岩藻聚糖硫酸酯对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(PTP1B)的高通量筛选活性研究 | 第30页 |
| ·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| 第30-31页 |
| 4 结果与分析 | 第31-52页 |
| ·海藻渣中岩藻聚糖硫酸酯的高效提取工艺确定 | 第31-38页 |
| ·氯化钙水提法单因素实验 | 第31-32页 |
| ·响应面 Box-Behnken 优化氯化钙水提法实验 | 第32-36页 |
| ·均匀试验设计优化超声波辅助酸提法 | 第36-37页 |
| ·不同提取方法结果比较及最优方法确定 | 第37-38页 |
| ·海带和巨藻藻渣中岩藻聚糖硫酸酯的提取、分级纯化和化学组成研究 | 第38-48页 |
| ·两种藻渣的岩藻聚糖硫酸酯提取率及理化性质 | 第38页 |
| ·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初步纯化 | 第38-39页 |
| ·两种藻渣的岩藻聚糖硫酸酯的中性糖构成分析 | 第39-41页 |
| ·两种藻渣的岩藻聚糖硫酸酯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| 第41页 |
| ·阴离子交换层析分级纯化两种藻渣中岩藻聚糖硫酸酯 | 第41-42页 |
| ·两种藻渣的岩藻聚糖硫酸酯分级组分 LF1-LF3,NF1-NF3 化学组成分析 | 第42页 |
| ·两种藻渣的分级组分 LF1-LF3,NF1-NF3 的中性糖构成分析 | 第42-46页 |
| ·两种藻渣的分级组分 L1-L3,N1-N3 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| 第46-47页 |
| ·组分 LF-2 和 NF-2 的红外光谱分析 | 第47-48页 |
| ·岩藻聚糖硫酸酯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| 第48-50页 |
| ·羟基自由基清除作用 | 第48-49页 |
| ·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作用 | 第49页 |
| ·还原力测定 | 第49-50页 |
| ·高通量筛选岩藻聚糖硫酸酯抑制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(PTP1B)的活性研究 | 第50-52页 |
| 5 讨论 | 第52-54页 |
| ·海藻渣中岩藻聚糖硫酸酯的高效提取工艺的确定 | 第52页 |
| ·海带和巨藻藻渣中岩藻聚糖硫酸酯的提取、分级纯化和化学组成研究 | 第52页 |
| ·岩藻聚糖硫酸酯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| 第52-53页 |
| ·岩藻聚糖硫酸酯对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(PTP1B)抑制活性的高通量筛选研究 | 第53-54页 |
| 6 结论 | 第54-5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5-63页 |
| 致谢 | 第63-64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