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·选题意义 | 第8页 |
·研究现状 | 第8-12页 |
·关于量度形容词的研究 | 第8-9页 |
·关于语言不对称现象的研究 | 第9-11页 |
·关于“大”、“小”的个案研究 | 第11-12页 |
·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| 第12页 |
·解决问题拟采用的理论、方法和语料 | 第12-14页 |
·解决问题拟采用的理论、方法 | 第12-13页 |
·语料来源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量度形容词“大”、“小”的语义特征分析 | 第14-28页 |
·量度形容词“大”、“小”的量性特征 | 第14-17页 |
·量的定义 | 第14-15页 |
·模糊性特征 | 第15-16页 |
·离散性和连续性特征 | 第16-17页 |
·量度形容词“大”、“小”的突显性特征 | 第17-20页 |
·突显理论 | 第17-18页 |
·“大”、“小”的突显作用 | 第18-20页 |
·量度形容词“大”、“小”的空间隐喻途径 | 第20-26页 |
·基本义 | 第20-22页 |
·空间概念的认知基础地位 | 第20页 |
·空间义 | 第20-22页 |
·隐喻义 | 第22-26页 |
·隐喻理论 | 第22页 |
·“大”、“小”的空间隐喻途径 | 第22-26页 |
·小结 | 第26-28页 |
第三章 量度形容词“大”、“小”的句法属性考察 | 第28-41页 |
·量度形容词“大”、“小”作谓语 | 第28-31页 |
·度量格式 | 第28-29页 |
·比较格式 | 第29-30页 |
·增加修饰成分 | 第30页 |
·补充后缀成分 | 第30-31页 |
·量度形容词“大”、“小”作定语 | 第31-33页 |
·“大/小+N”的结构特点 | 第31-32页 |
·“N”的选择限定 | 第32页 |
·“数词+大/小+N” | 第32-33页 |
·量度形容词“大”、“小”作状语 | 第33-35页 |
·“大/小+V”的结构特点 | 第33-34页 |
·“V”的选择界定 | 第34-35页 |
·量度形容词“大”、“小”作补语 | 第35-39页 |
·“V+大/小”的结构特点 | 第35-37页 |
·“V”的选择界定 | 第37-39页 |
·量度形容词“大”、“小”作主语、宾语 | 第39页 |
·小结 | 第39-41页 |
第四章 量度形容词“大”、“小”的不对称分析 | 第41-50页 |
·构词能力的不对称 | 第42-45页 |
·反义关系的转变 | 第43-44页 |
·反义一方的缺损 | 第44-45页 |
·词语搭配的不对称 | 第45-47页 |
·“大/小+名词”的不对称 | 第45-46页 |
·“大/小+动词”的不对称 | 第46页 |
·“动词+大/小”的不对称 | 第46-47页 |
·在句式中分布的不对称 | 第47-49页 |
·在疑问句中的不对称 | 第47页 |
·在否定比较句中的不对称 | 第47-48页 |
·在其他句式中的不对称 | 第48-49页 |
·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五章 量度形容词“大”、“小”不对称的动因及认知解释 | 第50-58页 |
·语言系统内部的解释 | 第50-54页 |
·语义和谐律的制约 | 第50-52页 |
·语义指向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·词语多义发展的演变 | 第53-54页 |
·认知解释 | 第54-57页 |
·主观性差异对隐喻中突显作用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·象似性制约和经济原则的共同作用 | 第55-56页 |
·理想化认知模式的语用动因 | 第56-57页 |
·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六章 结语 | 第58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5页 |
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