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教育论文--电化教育论文--计算机化教学论文

上海市郊区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13页
第1章 绪论第13-18页
   ·远程教育的现状与特点第13-14页
     ·什么是远程教育?第13页
     ·远程教育的现状第13-14页
   ·发展远程教育具有比较深远的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 ·发展远程教育可以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第14页
     ·发展远程教育可以实现教育机会均等、加速教育民主化进程第14页
     ·发展远程教育可以有效地缩小各地区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差距第14-15页
   ·农民培训现状第15-18页
     ·我国农民培训的一些基本情况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·农民培训的机构第16页
       ·农民培训的内容第16页
       ·农民培训的方式及其他情况第16页
     ·开展远程教育的必要性第16-18页
第2章 研究背景与方法第18-21页
   ·研究的背景第18-20页
     ·远程教育在农民培训中出现问题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·卫星网的应用第19页
       ·视频点播网的应用第19页
       ·区县分中心和各远程教学点的有机组合第19-20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20-21页
第3章 上海市郊区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现状调查的统计情况第21-32页
   ·问卷调查的统计第21-29页
     ·管理人员现状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·区县分中心人员配置和人员结构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·教学点管理人员现状第22页
     ·远程教育教学点设备及使用现状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·教育设施完好情况第22页
       ·教学点互联网连接情况第22页
       ·远程教育设施使用情况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·教学点同时拥有的其它远程教育设施情况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·参加远程学习人员的主要年龄段第24页
     ·受众对象的结构现状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·年龄结构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·性别结构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·文化程度结构第26页
       ·从事工作结构第26-27页
     ·受众对象对远程教育的需求状况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·远程教育的认可程度第27页
       ·获取知识、信息的主要途径第27-28页
     ·受众对象对远程教育内容的需求状况第28-29页
   ·访谈的统计第29-32页
     ·农民想参加培训的迫切性第29-30页
     ·农民对于远程教育培训内容的需求第30页
     ·远程教育培训的时间第30-31页
     ·农民对于远程教育培训方式的多样性第31-32页
第4章 上海市郊区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现状调查的分析情况第32-39页
   ·主观原因分析第32-35页
     ·有组织的远程教育培训普遍受到农民的欢迎第32-33页
     ·管理人员流动性大,造成设备使用率低第33-34页
     ·资源多重投入,造成管理混乱第34-35页
     ·远程教育的内容没有和当前农民的需要挂钩第35页
   ·客观原因分析第35-39页
     ·远程教育在农民培训中的弊端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·重复建设浪费严重,远程教育资源未能合理配置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·远程教育培训缺乏互动性第36页
       ·远程教育媒体资源的局限性第36-37页
     ·远程教育在农民培训中的优势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·学习的自主性第37页
       ·教学模式从“以教为主”改变为“以学为主”第37页
       ·交互性的增强第37页
       ·丰富的教学资源第37-39页
第5章 上海市郊区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策略研究第39-47页
   ·必须紧紧依靠行政推动,有计划、有目的、有组织的开展远程教育培训第40页
   ·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,确保培训的顺利进行第40-41页
   ·科学确定培训内容,并以“工程”的形式落实第41-42页
   ·培训形式要灵活多样第42页
   ·加大宣传力度,使农民详细了解远程教育第42-43页
   ·加大经费投入力度,有力保障培训的开展第43页
   ·逐步取消远程教育卫星传播模式第43-44页
   ·借助市委组织部基层党员远程教育的力量,逐步实现上海郊区农民远程教育入户到家第44页
   ·明确学校的部门设置第44页
   ·制作更多更好的课程资源第44-47页
     ·制作内容丰富的资源第45页
     ·将计算机多媒体贯穿于培训中第45-47页
结论第47-48页
参考文献第48-50页
附录第50-54页
致谢第54页

论文共5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教师微课程作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研究--以“李玉平团队微课程开发项目”为例
下一篇: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案例研究和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