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心理学论文--发展心理学(人类心理学)论文--儿童心理学论文

小学儿童混合情绪理解的发展研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0页
引言第10-12页
1.文献综述第12-23页
   ·情绪理解研究综述第12-15页
     ·情绪理解的定义第12页
     ·情绪理解的具体内容第12-15页
   ·混合情绪理解的研究综述第15-23页
     ·关于混合情绪理解的界定第15页
     ·关于混合情绪的争论第15-17页
     ·儿童对同性质混合情绪的理解第17页
     ·儿童对不同性质(冲突)混合情绪的理解第17-18页
     ·儿童对他人混合情绪的理解第18页
     ·儿童对自身混合情绪的理解第18页
     ·对他人和自身混合情绪理解的关系第18-19页
     ·儿童混合情绪理解的影响因素第19-20页
     ·混合情绪理解的研究方法第20-23页
2 问题提出第23-26页
   ·对以往研究的评价第23-24页
     ·对于小学阶段儿童混合情绪理解的研究较少第23页
     ·关于混合情绪理解的研究不全面第23页
     ·关于同性质混合情绪理解的研究较少第23-24页
   ·研究设想第24页
   ·研究意义及创新第24-26页
     ·理论意义及创新第24-25页
     ·实践意义及创新第25-26页
3 研究一:小学儿童对同性质混合情绪理解的发展研究第26-38页
   ·研究目的第26页
   ·研究假设第26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26-30页
     ·被试选取第26页
     ·实验设计第26页
     ·研究材料第26-27页
     ·施测方法第27页
     ·研究程序第27-30页
     ·评分标准第30页
     ·数据处理第30页
   ·研究结果第30-36页
     ·对他人同性质混合情绪理解的基本情况第30-31页
     ·对他人同性质混合情绪理解的年级、性别和任务类型效应第31-32页
     ·对自身同性质混合情绪理解的基本情况第32-33页
     ·对自身同性质混合情绪的年级、性别和任务类型效应第33-34页
     ·对自身回忆任务和对自身混合情绪理解总分的年级和性别差异第34-35页
     ·同性质混合情绪理解中对他人与对自身的对比第35-36页
   ·分析讨论第36-38页
     ·对他人同性质混合情绪理解受年龄、性别和任务类型的影响第36页
     ·小学儿童对自身同性质混合情绪理解受年龄、性别和任务类型的影响.第36-37页
     ·对他人与对自身同性质混合情绪理解的差异第37-38页
4 研究二:小学儿童不同性质(冲突)混合情绪理解的发展研究第38-50页
   ·研究目的第38页
   ·研究假设第38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38-41页
     ·被试选取第38页
     ·实验设计第38页
     ·研究工具第38页
     ·施测方法第38页
     ·研究程序第38-40页
     ·评分标准第40-41页
     ·数据处理第41页
   ·研究结果第41-47页
     ·对他人不同性质(冲突)混合情绪理解的基本情况第41-42页
     ·对他人不同性质(冲突)混合情绪理解的年级、性别和任务类型效应第42-43页
     ·对自身不同性质(冲突)混合情绪理解的基本情况第43-45页
     ·对自身不同性质(冲突)混合情绪理解的年级、性别和任务类型效应第45页
     ·对自身回忆任务和对自身混合情绪理解总分的年级和性别差异第45-46页
     ·不同性质(冲突)混合情绪理解对他人和对自身的比较第46-47页
     ·对同性质混合情绪理解和不同性质(冲突)混合情绪理解的比较第47页
   ·分析讨论第47-50页
     ·对他人不同性质(冲突)混合情绪理解受年龄、性别和任务类型的影响第47-48页
     ·对自身不同性质(冲突)混合情绪理解的年龄、性别和任务类型影响第48-49页
     ·对他人与对自身同性质混合情绪理解的差异第49-50页
5 综合讨论第50-54页
   ·小学儿童混合情绪理解的年龄差异第50页
   ·小学儿童混合情绪理解的任务类型差异第50页
   ·小学儿童同性质与不同性质(冲突)混合情绪理解差异第50-51页
   ·小学儿童对他人与自身混合情绪理解的差异第51-52页
   ·本研究的贡献第52页
   ·本研究的不足第52-54页
结论第54-55页
参考文献第55-60页
附录第60-63页
 附录1、对同性质混合情绪理解的记录表第60-61页
 附录2、对不同性质(冲突)混合情绪理解的记录表第61-63页
后记第63页

论文共6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高中生母亲教养方式、宽恕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
下一篇:民办中等职业学校3+2学生归属感、自我价值感和自卑感的现状及关系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