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实践与思考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图表目录 | 第9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·相关研究进展 | 第11-15页 |
·多元智能的国外研究状况 | 第11-12页 |
·多元智能的国内研究状况 | 第12-15页 |
·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5-18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多元智能的内涵及培养的必要性 | 第18-28页 |
·智能及智能的多元性 | 第18-20页 |
·智能的内涵 | 第18页 |
·智能的多元性 | 第18-20页 |
·多元智能与多元智能理论 | 第20-24页 |
·多元智能理论产生的背景 | 第20-21页 |
·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| 第21-23页 |
·加德纳确定的智能的存在依据 | 第23-24页 |
·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必要性 | 第24-28页 |
·社会的需要 | 第24-25页 |
·符合中国文化传承 | 第25页 |
·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| 第25-26页 |
·"真正"符合课程改革的需要 | 第26-27页 |
·符合高考改革的方向 | 第27页 |
·发挥地理的学科优势 | 第27-28页 |
第3章 基于实地调研的多元智能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8-40页 |
·中学培养多元智能的现状与可行性调研 | 第28-34页 |
·个案培养的可行性调研 | 第28-30页 |
·学生问卷调研 | 第30-33页 |
·师生座谈调研 | 第33-34页 |
·影响多元智能培养的因素分析 | 第34-40页 |
·学生因素——多元智能培养的根本 | 第34-35页 |
·教师因素——多元智能培养的关键 | 第35-36页 |
·家庭因素——多元智能培养的保障 | 第36-37页 |
·学校与社会因素——多元智能培养的环境 | 第37-40页 |
第4章 培养多元智能的地理教学实践探索 | 第40-80页 |
·培养多元智能的教学技巧 | 第40-65页 |
·创设语境,培养言语-语言智能 | 第40-43页 |
·学科融合,培养逻辑-数理智能 | 第43-52页 |
·设计情境,培养身体-运动智能 | 第52-53页 |
·陶冶情操,培养音乐-节奏智能 | 第53-54页 |
·直观教学,培养视觉-空间智能 | 第54-57页 |
·开展合作,培养人际交往智能 | 第57-58页 |
·引导思考,培养自我内省智能 | 第58-63页 |
·实践体验,培养自然观察智能 | 第63页 |
·第8~1/2种智能在地理课堂上的培养实践 | 第63-65页 |
·九宫格教学目标控制法与多元智能教学模式 | 第65-72页 |
·九宫格教学目标控制法的构建 | 第65-66页 |
·九宫格教学目标控制法与"师范生"岗前培训模式 | 第66-68页 |
·九宫格教学目标控制法与探究式教学模式 | 第68-69页 |
·九宫格教学目标控制法与案例教学模式 | 第69-70页 |
·九宫格教学目标控制法与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| 第70-71页 |
·九宫格教学目标控制法与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 | 第71-72页 |
·培养多元智能的可行性主题活动 | 第72-80页 |
·引导学生参与试卷出题 | 第72-73页 |
·引入课堂辩论赛 | 第73-77页 |
·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手工艺品展 | 第77-78页 |
·建立地理杂志的借阅规则 | 第78-80页 |
第5章 教学反思 | 第80-90页 |
·中学地理课堂中多元智能培养的实践意义 | 第80-81页 |
·创建了良好的教学气氛 | 第80-81页 |
·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| 第81页 |
·多元智能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| 第81-82页 |
·教师角色要合理转变 | 第81页 |
·教学素材要恰当选取 | 第81-82页 |
·教学过程要敢于创新 | 第82页 |
·多元智能培养对教学评价的启示 | 第82-88页 |
·鼓励性成功智能评价的提出 | 第83-85页 |
·建立对学生的鼓励性成功智能评价机制 | 第85-86页 |
·建立对教师的鼓励性成功教学评价机制 | 第86-87页 |
·建立对学校的鼓励性成功办学评价机制 | 第87-88页 |
·对多元智能理论思考 | 第88-90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0-94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90页 |
·特色与创新 | 第90-92页 |
·特色 | 第90-91页 |
·创新 | 第91-92页 |
·不足与展望 | 第92-94页 |
·不足 | 第92页 |
·展望 | 第92-94页 |
结束语 | 第94-9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6-100页 |
附录 | 第100-104页 |
致谢 | 第104-10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0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