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教育论文--思想政治教育、德育论文

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14页
第一章 导论第14-41页
 一、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第14-24页
  (一)问题缘起第14-20页
  (二)研究意义第20-24页
 二、本课题研究现状及展望第24-37页
  (一)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背景第24-31页
  (二)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第31-35页
  (三)本课题研究趋势展望第35-37页
 三、本课题研究思路与方法第37-38页
  (一)研究思路第37-38页
  (二)研究方法第38页
 四、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38-41页
  (一)选题新颖,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拓宽了研究视野第38-39页
  (二)实现了研究方法的转变,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第39页
  (三)总结并分析了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理论根源、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第39-40页
  (四)初步构建了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第40-41页
第二章 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论依据第41-96页
 一、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确立的理论依据第41-74页
  (一)理论基石:古今中外思想家有关"交往实践"思想道德教育的探讨第41-52页
  (二)理论指南:马克思主义人学原理和交往实践哲学第52-66页
  (三)理论借鉴: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理论第66-74页
 二、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时代际遇第74-96页
  (一)国际环境: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第74-81页
  (二)国内环境: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第81-86页
  (三)理论背景: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兴起第86-89页
  (四)现实要求: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89-96页
第三章 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、本质和特点第96-147页
 一、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第96-117页
  (一)交往实践、主体间性等相关概念的界定第96-113页
  (二)"主体—客体—主体"的交往实践教育结构第113-115页
  (三)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环境为重要因素第115-117页
 二、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第117-137页
  (一)沟通式教育第118-131页
  (二)潜隐式教育第131-137页
 三、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第137-147页
  (一)双向互动第138-140页
  (二)回报平衡第140-141页
  (三)和而不同第141-144页
  (四)互利共赢第144-147页
第四章 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第147-167页
 一、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与主客二分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第147-153页
  (一)主客二分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原因第147-149页
  (二)主客二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和弊端第149-150页
  (三)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与主客二分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第150-153页
 二、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第153-160页
  (一)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与弊端第153-156页
  (二)超越主体性黄昏,走向主体性黎明第156-157页
  (三)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否定第157-160页
 三、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第160-167页
  (一)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与缺陷第160-161页
  (二)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第161-162页
  (三)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第162-167页
第五章 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(上)第167-193页
 一、以人为本: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第167-171页
  (一)坚持"以人为本"的必要性第167-168页
  (二)"以人为本"的主要涵义第168-169页
  (三)坚持"以人为本"的基本要求第169-171页
 二、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: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第171-189页
  (一)促进人的全面发展:个体价值目标第171-183页
  (二)促进社会和谐发展:社会价值目标第183-189页
 三、链接现实生活世界: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第189-193页
  (一)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,为人们交往打下坚实的意识形态根基第189-190页
  (二)加强时代意识教育,培养交往社会的现代化主体第190-191页
  (三)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普世伦理教育,为人们交往提供道德基础和伦理根基第191页
  (四)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先进文化教育,为人们交往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有力的精神支撑第191-192页
  (五)加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,规范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交往行为第192-193页
第六章 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(下)第193-236页
 一、体验与固化: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第193-199页
  (一)体验机制第193-195页
  (二)体认机制第195-196页
  (三)情境机制第196-198页
  (四)固化机制第198-199页
 二、多向交往互动: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第199-207页
  (一)相互作用,交往互动第199-201页
  (二)相互赏识,共同进步第201-205页
  (三)在适应的基础上超越,在超越的指导下适应第205-207页
 三、民主平等: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第207-217页
  (一)民主平等原则第207-208页
  (二)回归生活原则第208-212页
  (三)社会实践原则第212页
  (四)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第212-217页
 四、对话沟通: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第217-231页
  (一)改变灌输式或放任式的教育方式第217-218页
  (二)走向对话沟通的教育方式第218-221页
  (三)情理相依,和谐互动: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启示第221-231页
 五、培育现实社会的和谐主体:评估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标第231-236页
  (一)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的基本规定性第231-232页
  (二)现实社会和谐主体的个体生命特征第232-236页
结语:坚持马克思主义交住实践观,建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第236-240页
参考文献第240-244页
刘伟同志读博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第244-245页
后记第245-246页

论文共24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科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改革研究
下一篇:陶行知与牧口常三郎教育思想比较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