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--企业经济论文--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--企业行政管理论文--人事管理论文

非典型雇佣关系下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形成机制--基于身份视角

摘要第5-8页
ABSTRACT第8-11页
第1章 绪论第18-26页
    1.1 现实背景第18-20页
    1.2 理论背景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理论新情境:非典型雇佣关系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理论新视角:身份理论第21-22页
    1.3 研究问题第22-23页
    1.4 研究目标第23-24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法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规范分析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实证分析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技术路线第24-26页
第2章 文献回顾第26-75页
    2.1 非典型雇佣关系文献回顾第26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非典型雇佣关系种类与特征第26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非典型雇佣关系相关研究第31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研究述评小结第37-39页
    2.2 感知组织支持文献回顾第39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组织支持理论与感知组织支持界定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感知组织支持的维度与测量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感知组织支持的结果变量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研究述评小结第45-47页
    2.3 组织公民行为文献回顾第47-5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组织公民行为的界定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组织公民行为的测量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组织公民行为的前因变量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研究述评小结第54-56页
    2.4 关于身份的文献回顾第56-7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身份的内涵与界定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身份的相关理论第57-6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组织身份与组织认同第63-6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身份的层次性和显著性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研究述评小结第71-73页
    2.5 研究综述总评第73-75页
第3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设计第75-92页
    3.1 感知组织支持与组织公民行为:组织认同的中介作用第75-79页
    3.2 感知组织支持与组织认同:身份差异性的调节作用第79-83页
    3.3 模型架构与研究框架第83-84页
    3.4 量表选择与变量测量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感知组织支持量表选择及其测量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组织认同量表选择及其测量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组织公民行为量表选择及其测量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身份差异性量表选择及其测量第85-86页
    3.5 问卷设计与预调研分析第86-9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问卷设计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预调研问卷的数据描述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预调研的信度检验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预调研的效度检验第90-92页
第4章 组织认同中介作用的假设检验第92-118页
    4.1 描述性统计与信效度检验第92-10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数据收集与描述性统计第92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信度检验第97-9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效度检验第99-10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同源方差分析第103-104页
    4.2 假设检验第104-11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相关分析第104-10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中介效应检验第108-11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第112页
    4.3 结论与困惑第112-11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中介机制的一致性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中介机制的差异性第115-118页
第5章 身份差异性调节作用的假设检验第118-134页
    5.1 信效度检验第118-12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信度检验第118-11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效度分析第119-12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同源方差分析第123-124页
    5.2 假设检验第124-13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相关分析第124-12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调节效应检验第128-13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第130页
    5.3 结果讨论小结第130-134页
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34-140页
    6.1 研究结论第134-136页
    6.2 研究创新第136-137页
    6.3 研究局限与展望第137-14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研究局限第137-13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未来研究方向第138-140页
参考文献第140-165页
附录一: 调查问卷第165-168页
附录二: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第168-170页
致谢第170-171页

论文共17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冬小麦小花发育成粒特征及其6-BA调控机理研究
下一篇:基于多角度高光谱遥感的小麦生长指标监测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