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10页 |
摘要 | 第10-13页 |
中英文缩写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1页 |
1 小麦小花发育的一般特征 | 第14-15页 |
2 小麦小花发育成粒的基因型差异 | 第15-16页 |
3 小麦小花发育动态与成粒的关系研究 | 第16页 |
4 小麦小花原基发育成粒的调控研究进展 | 第16-18页 |
4.1 营养元素对小花发育成粒的调节 | 第16-17页 |
4.2 激素对小花发育成粒的调节 | 第17-18页 |
5 研究目的和意义及技术路线 | 第18-21页 |
5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8-20页 |
5.2 技术路线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小麦小花发育与结实特性的差异性研究 | 第21-33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1-24页 |
1.1 试验概况 | 第21-22页 |
1.2 试验设计 | 第22页 |
1.3 试验点气象数据 | 第22-23页 |
1.4 测定项目和方法 | 第23-24页 |
1.4.1 幼穗发育进程特征观察 | 第23页 |
1.4.2 室内考种与计产 | 第23-24页 |
1.4.3 累积生长度日(GDD)计算公式 | 第24页 |
1.5 数据分析 | 第24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24-31页 |
2.1 小麦幼穗发育进程的差异 | 第24-25页 |
2.2 小麦不同小穗位小花发育的差异 | 第25-26页 |
2.3 小麦总小花数的差异 | 第26-27页 |
2.4 小麦完善小花数的差异 | 第27-28页 |
2.5 小麦小花发育动态变化 | 第28-29页 |
2.6 小麦小花发育速率的差异 | 第29-30页 |
2.7 小麦分化小花数、可孕小花数和结实粒数的差异 | 第30-31页 |
2.8 小麦小花结实率的差异 | 第31页 |
3 小结与讨论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不同穗型小麦小花生长发育及生理变化特征的差异分析 | 第33-47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3-35页 |
1.1 试验概况 | 第33页 |
1.2 试验设计 | 第33-34页 |
1.3 测定项目和方法 | 第34-35页 |
1.3.1 幼穗发育特征观察 | 第34页 |
1.3.2 干物质测定 | 第34页 |
1.3.3 氮含量的测定 | 第34页 |
1.3.4 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| 第34-35页 |
1.4 数据分析 | 第35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5-45页 |
2.1 小花发育动态与结实性的差异 | 第35-37页 |
2.2 小花发育进程中同化物分配的差异 | 第37-39页 |
2.3 开花期同化物分配与完善小花数及穗粒数的关系 | 第39-40页 |
2.3.1 开花期同化物分配与完善小花数及穗粒数的相关分析 | 第39-40页 |
2.3.2 开花期同化物分配与完善小花数及穗粒数的差异分析 | 第40页 |
2.4 小花发育进程中穗内激素含量变化的差异 | 第40-43页 |
2.5 小花发育进程中穗内激素比值的差异 | 第43-44页 |
2.6 开花期完善小花数与小花发育期穗内源激素含量的相关分析 | 第44-45页 |
3 小结与讨论 | 第45-47页 |
第四章 不同氮水平下小麦小花发育成粒特征差异分析 | 第47-59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7-49页 |
1.1 试验概况 | 第47-48页 |
1.2 试验设计 | 第48页 |
1.3 测定项目和方法 | 第48页 |
1.3.1 幼穗发育特征观察 | 第48页 |
1.3.2 干物质测定 | 第48页 |
1.3.3 氮含量测定 | 第48页 |
1.3.4 可溶性糖及蔗糖含量的测定 | 第48页 |
1.3.5 室内考种与计产 | 第48页 |
1.4 数据分析 | 第48-49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9-57页 |
2.1 小麦小花发育与结实性的差异分析 | 第49-52页 |
2.1.1 不同穗位小花发育动态 | 第49页 |
2.1.2 不同穗位小花发育速率 | 第49-50页 |
2.1.3 不同小穗位结实性的差异 | 第50-51页 |
2.1.4 不同花位结实性的差异 | 第51页 |
2.1.5 可孕小花数、结实粒数、结实率的差异 | 第51-52页 |
2.2 对小花发育过程中小花干重、氮含量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2.3 对穗干重、穗氮积累量、完善小花数与穗粒数的影响及其相关分析 | 第53-54页 |
2.4 对小花发育进程中同化物的影响 | 第54-56页 |
2.4.1 对小花发育进程中穗内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2.4.2 对小花发育进程中小花内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2.5 对开花期同化物分配与完善小花数及穗粒数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2.6 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| 第57页 |
3 小结与讨论 | 第57-59页 |
第五章 叶面喷硼对小麦小花发育与结实特性的影响 | 第59-67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9-60页 |
1.1 试验概况 | 第59页 |
1.2 试验设计 | 第59-60页 |
1.3 测定项目和方法 | 第60页 |
1.3.1 幼穗发育特征观察 | 第60页 |
1.3.2 干物质测定 | 第60页 |
1.3.3 氮含量测定 | 第60页 |
1.3.4 室内考种与计产 | 第60页 |
1.4 数据分析 | 第60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60-65页 |
2.1 喷硼对小花发育动态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2.2 喷硼对小花发育速率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2.3 喷硼对小花结实特性的影响 | 第62-64页 |
2.3.1 对不同小穗位结实粒数的影响 | 第62页 |
2.3.2 对不同小花位结实粒数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2.3.3 对不同穗位的可孕小花数、结实粒数、结实率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2.4 喷硼对开花期同化物分配与完善小花数及穗粒数的影响 | 第64-65页 |
2.5 喷硼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 | 第65页 |
3 小结与讨论 | 第65-67页 |
第六章 外源6-BA对小麦小花发育成粒的调控机理研究 | 第67-81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67-71页 |
1.1 试验概况 | 第67-68页 |
1.2 试验设计 | 第68页 |
1.3 测定项目和方法 | 第68-71页 |
1.3.1 幼穗发育特征观察 | 第68页 |
1.3.2 干物质测定 | 第68页 |
1.3.3 氮含量测定 | 第68页 |
1.3.4 细胞分裂素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| 第68页 |
1.3.5 TaCKX1基因表达分析 | 第68-71页 |
1.3.6 室内考种与计产 | 第71页 |
1.4 数据分析 | 第71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71-79页 |
2.1 外源6-BA对小花发育与结实的影响 | 第71-75页 |
2.1.1 对小花发育动态的影响 | 第71-72页 |
2.1.2 对小花结实特性的影响 | 第72-75页 |
2.2 外源6-BA对开花期同化物分配与完善小花数及穗粒数的影响 | 第75-76页 |
2.3 外源6-BA对小花干重、小花氮积累量、完善小花数及穗粒数的影响 | 第76页 |
2.4 外源6-BA对完善小花发育成粒的调控机理 | 第76-79页 |
2.4.1 对小花发育过程中完善小花内TaCKX1基因表达的影响 | 第76-77页 |
2.4.2 对小花发育过程中完善小花内细胞分裂素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| 第77-78页 |
2.4.3 对小花发育过程中完善小花内细胞分裂素含量的影响 | 第78-79页 |
2.5 外源6-BA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 | 第79页 |
3 小结与讨论 | 第79-81页 |
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| 第81-89页 |
1 讨论 | 第81-86页 |
2 结论 | 第86-87页 |
3 本文创新之处 | 第87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101页 |
ABSTRACT | 第101-10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10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