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高等教育论文--教学理论、教学法论文--课程论文

社会需求视域中的大学课程变革--基于江苏省六所大学的研究

论文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7页
目录第7-12页
图表目录第12-14页
第一章 导论第14-30页
 第一节 大学外部环境的新变化第14-25页
  一、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外部环境的新特点第14-20页
  二、大学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途径选择第20-25页
 第二节 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5-29页
  一、研究目的第25-27页
  二、研究意义第27-29页
 本章小结第29-30页
第二章 文献回顾与理论框架第30-56页
 第一节 研究现状与问题第30-46页
  一、研究现状第30-42页
  二、研究现状评价第42-44页
  三、研究问题第44-45页
  四、研究内容第45-46页
 第二节 理论框架第46-55页
  一、大学课程外部社会需求主体的认识与界定第46-51页
  二、"三主体九维度"分析框架的建立第51-54页
  三、"三主体九维度"分析框架的功能和意义第54-55页
 本章小结第55-56页
第三章 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第56-84页
 第一节 研究思路与重要概念界定第56-64页
  一、研究思路第56-58页
  二、重要概念界定第58-64页
 第二节 案例研究的方法与策略第64-73页
  一、案例研究的定义及其选择缘由第64-67页
  二、案例学校的选择第67-73页
 第三节 资料的收集、整理与分析第73-79页
  一、研究资料的收集第73-77页
  二、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第77-79页
 第四节 研究的可靠性与研究伦理第79-81页
  一、研究的可靠性第79-80页
  二、研究伦理第80-81页
 第五节 研究过程与主要内容第81-83页
  一、研究过程第81-82页
  二、主要研究内容第82-83页
 本章小结第83-84页
第四章 政府在大学课程变革中的主导地位第84-122页
 第一节 政府对大学课程意识形态的掌控第84-96页
  一、牢固确立培养"建设者和接班人"的人才培养目标第85-89页
  二、强制性统一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第89-96页
 第二节 专业目录和专业规范定制大学课程基准第96-105页
  一、专业目录: 对大学课程的官方控制第97-101页
  二、专业规范: 对大学课程进行具体框限第101-105页
 第三节 教学评估和项目建设引导大学课程改革第105-115页
  一、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大学课程实行过程控制第106-110页
  二、"精品课程"项目引导大学课程建设第110-115页
 第四节 强势政府主导地位的必要性及其弊端第115-120页
  一、政府在大学课程改革中的主导地位及其必要性第115-117页
  二、强势政府对大学课程改革的不利影响第117-120页
 本章小结第120-122页
第五章 市场对大学课程变革的影响第122-158页
 第一节 以"空壳化"的专业应对招生市场第123-133页
  一、学生升学中挑大学选专业的局限性第123-125页
  二、大学本科专业的"空壳化"第125-129页
  三、课程信息资源匮乏加剧"空壳化"第129-133页
 第二节 确保学生向"工作生活"过渡第133-149页
  一、大学就业压力倍增第133-138页
  二、大学"教育生活"中的课程变革第138-149页
 第三节 构建与院校定位相匹配的课程第149-157页
  一、责任促使一流大学领跑大学课程改革第149-152页
  二、生存迫使地方普通高校实施特色化课程改革第152-157页
 本章小结第157-158页
第六章 第三部门对于大学课程变革的特殊性第158-170页
 第一节 第三部门的内涵及发展现状第158-162页
  一、第三部门的内涵第158-160页
  二、第三部门在中国的发展现状第160-162页
 第二节 第三部门先天不足对大学课程的影响第162-169页
  一、中美学术第三部门的个案分析与比较第162-165页
  二、我国第三部门先天不足对大学课程的影响第165-169页
 本章小结第169-170页
第七章 大学课程变革回应社会需求的策略和困境第170-205页
 第一节 大学课程变革回应社会需求的策略第170-187页
  一、不同层次类型大学课程回应策略第170-176页
  二、不同类型学科专业的课程回应策略第176-181页
  三、高等教育系统转型时期的的课程回应策略第181-187页
 第二节 大学课程变革回应社会需求的困境第187-203页
  一、大学课程变革过程中考虑的主要因素第187-189页
  二、大学课程变革回应社会需求的内部困难和阻力第189-198页
  三、大学课程变革回应社会需求的外部困难和阻力第198-203页
 本章小结第203-205页
第八章 大学课程变革与社会需求的互动机制第205-226页
 第一节 社会需求主体对大学课程的影响机制第205-210页
  一、政府对大学课程的政策干预机制第205-208页
  二、市场对大学课程的利益驱动机制第208-210页
 第二节 大学课程对社会需求回应的新模式第210-215页
  一、课程纵向结构由"三层楼"向"三平台"转变第210-212页
  二、引进通识教育课程计划第212-215页
 第三节 大学课程与社会需求的互动机制第215-225页
  一、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第215-216页
  二、大学课程与社会需求互动的概念模型第216-225页
 本章小结第225-226页
第九章 结论与启示第226-245页
 第一节 研究发现及其意义第226-230页
  一、主要研究发现与研究结论第226-229页
  二、研究发现的知识贡献及意义第229-230页
 第二节 对我国大学课程改革的建议第230-241页
  一、依法减少政府对大学课程改革的干预第230-233页
  二、加快完善适应社会需求的大学课程新模式第233-239页
  三、大力提升教师参与大学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水平第239-241页
 第三节 研究的局限、推广与展望第241-245页
  一、研究的局限第241-242页
  二、研究的推广第242-243页
  三、研究的展望第243-245页
附录第245-257页
 附录一: 案例大学最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框架第245-250页
 附录二: 访谈征询信第250页
 附录三: 案例大学访谈资料编码表(隐去)第250页
 附录四: 案例大学文本资料编码表(隐去)第250-251页
 附录五: "社会需求视域下的大学课程变革"访谈提纲(教务处长版)第251-253页
 附录六: "社会需求视域下的大学课程变革"访谈提纲(院长版)第253-255页
 附录七: "社会需求视域下的大学课程变革"访谈提纲(教授版)第255-257页
参考文献第257-270页
后记第270-272页

论文共27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犹太人抗击“否认纳粹屠犹”研究
下一篇:壬戌学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