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1.1 选题理由 | 第8-10页 |
1.1.1 理论源起:教育的本质需求 | 第8-9页 |
1.1.2 实践误区:对于探究性学习理解的简单化倾向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目标与内容 | 第10-12页 |
1.2.1 研究目标:探究过程中实现理解 | 第10-11页 |
1.2.2 研究内容:逆向设计探究性学习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方法与思路 | 第12-14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1.3.2 研究思路 | 第12-14页 |
第2章 基于理解六侧面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 | 第14-19页 |
2.1 探究性学习理论 | 第14-15页 |
2.2 逆向设计理论 | 第15-17页 |
2.3 理解六侧面理论 | 第17-19页 |
第3章 主要概念的内涵及应用探析 | 第19-38页 |
3.1 主要概念的基本内涵解析 | 第19-24页 |
3.1.1 探究性学习的概念解析 | 第19-22页 |
3.1.2 理解的概念解析 | 第22-24页 |
3.2 主要概念的应用研究 | 第24-36页 |
3.2.1 国内外在探究领域的研究 | 第24-33页 |
3.2.2 国内外在理解领域的研究 | 第33-36页 |
3.3 探究的迭代促进认知的深入 | 第36-38页 |
第4章 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探究的迭代层次阐述 | 第38-43页 |
4.1 同一探究活动中的阶段迭代:建立知识体系 | 第40-41页 |
4.2 探究活动中知识的认知迭代:从知识体系转向能力体系 | 第41页 |
4.3 不同探究活动间的循环迭代:认知能力的迁移 | 第41-43页 |
第5章 探究性学习活动模型的构建 | 第43-54页 |
5.1 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六步骤 | 第44-51页 |
5.1.1 明确探究目标 | 第47页 |
5.1.2 明晰评价指标 | 第47-48页 |
5.1.3 确定探究主题 | 第48-50页 |
5.1.4 开展探究活动 | 第50页 |
5.1.5 分享交流评价 | 第50-51页 |
5.1.6 生成新的问题 | 第51页 |
5.2 理解性评价标准构建 | 第51-54页 |
5.2.1 评价方式与对象 | 第52页 |
5.2.2 评价标准与量规 | 第52-54页 |
第6章 探究性学习活动模型的完善与修订 | 第54-75页 |
6.1 基于主题探究活动Ⅰ的模型实施与修正 | 第55-59页 |
6.1.1 探究开展过程 | 第55-56页 |
6.1.2 探究效果分析 | 第56-58页 |
6.1.3 模型修正策略 | 第58-59页 |
6.2 基于主题探究活动Ⅱ的模型实施与修正 | 第59-68页 |
6.2.1 探究开展过程 | 第59-62页 |
6.2.2 探究效果分析 | 第62-66页 |
6.2.3 模型修正策略 | 第66-68页 |
6.3 基于主题探究活动Ⅲ的模型实施与修正 | 第68-73页 |
6.3.1 探究开展过程 | 第68-69页 |
6.3.2 探究效果分析 | 第69-70页 |
6.3.3 模型修正策略 | 第70-73页 |
6.4 基于理解六侧面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模型的确立 | 第73-75页 |
第7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5-77页 |
7.1 概述与回顾 | 第75页 |
7.2 反思与展望 | 第75-77页 |
附录 | 第77-97页 |
附录A 教师评估理念自评表 | 第77页 |
附录B 教师对理解的评估表 | 第77-79页 |
附录C 理解六侧面的评价量表 | 第79-82页 |
附录D 对实验班级学生的访谈提纲 | 第82页 |
附录E 主题探究活动ⅠⅡⅢ探究教案 | 第82-93页 |
附录F 三次探究活动学习检查单结果分析 | 第93-9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7-104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 | 第104-105页 |
致谢 | 第10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