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概述 | 第12-14页 |
1.2 汉语隐喻时间的方式 | 第14-17页 |
1.3 本文思路及框架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一维性的时间的空间隐喻 | 第18-35页 |
2.1 引言 | 第18-19页 |
2.2 “前”和“后”在时间范畴中的句法考察和语义解释 | 第19-24页 |
2.2.1 空间范畴中“前”和“后”的句法表现 | 第19-21页 |
2.2.2 时间范畴中“前”和“后”的句法语义表现与参照项的隐现问题 | 第21-22页 |
2.2.3 线性序列和参照项、目标项 | 第22-23页 |
2.2.4 余论 | 第23-24页 |
2.3 “来”和“去”在时间范畴中的句法语义考察 | 第24-32页 |
2.3.1 “来”和“去”在空间范畴中的语义特征分析 | 第24-25页 |
2.3.2 “来”和“去”与时间在动隐喻系统 | 第25-27页 |
2.3.3 行走意象图式与自我在动隐喻系统 | 第27-31页 |
2.3.4 余论 | 第31-32页 |
2.4 结语 | 第32-35页 |
第三章 三维性的时间的空间 | 第35-48页 |
3.1 “上”和“下”与时间和自我都静止的隐喻系统 | 第35-40页 |
3.1.1 上/下+数量结构+NP/VP的句法特征和对NP/VP的语义限制 | 第36-37页 |
3.1.2 “上半场”与“下半场”的中NP的语义限制 | 第37-39页 |
3.1.3 “上/下NP”的词汇化 | 第39-40页 |
3.1.4 余论 | 第40页 |
3.2 “出/入”和“进入/过(了)”与自我在动时间静止的隐喻系统 | 第40-46页 |
3.2.1 自我在动类时间的空间隐喻系统在句法层面的体现 | 第41-43页 |
3.2.2 自我在动类时间的空间隐喻系统在词汇层面的体现 | 第43-44页 |
3.2.3 “里/中”和封闭的三维实体 | 第44-45页 |
3.2.4 余论 | 第45-46页 |
3.3 结语 | 第46-48页 |
第四章 隐喻时间的其他形式 | 第48-55页 |
4.1. 时间长度的衡量与事件标尺 | 第48-51页 |
4.1.1 用事件衡量时长的句法表现 | 第48-49页 |
4.1.2 “VP(的时间)”与“—VP”的语义转变 | 第49-50页 |
4.1.3 利用事件感知时间的特点 | 第50-51页 |
4.2 利用事物属性认知时间 | 第51-54页 |
4.2.1 名词范畴内部的差异及语义和认知特点 | 第52页 |
4.2.2 空间性如何与时间感知发生联系 | 第52-53页 |
4.2.3 利用江河湖海感知时间的句法和语义特点 | 第53-54页 |
4.3 结语 | 第54-55页 |
第五章 余论 | 第55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59页 |
后记 | 第59-6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