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一、绪论 | 第11-25页 |
(一) 研究背景 | 第11-13页 |
(二) 研究现状 | 第13-18页 |
1. 教育规划的研究综述 | 第13-16页 |
2. 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的研究综述 | 第16-18页 |
(三)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 研究内容 | 第18页 |
2.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(四) 研究意义和价值 | 第19-21页 |
1. 是走向“科教兴国”的必然选择 | 第19-20页 |
2. 是教育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| 第20页 |
3. 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必然途径 | 第20页 |
4. 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| 第20-21页 |
(五) 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界定及价值澄清 | 第21-25页 |
1. 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的概念 | 第21-23页 |
2. 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概念的价值澄清 | 第23-25页 |
二、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存在的问题 | 第25-37页 |
(一) 区域教育发展规划不同主体层面的问题 | 第25-28页 |
1. 政府主体统管过于严苛 | 第26-27页 |
2. 相关利益主体意见与诉求纳入不足 | 第27-28页 |
3. 学校在规划过程中自主权缺失 | 第28页 |
(二) 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编制过程存在不足 | 第28-32页 |
1. 区域教育规划目标缺乏重点指向 | 第29页 |
2. 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缺乏科学理论和方法支撑 | 第29-30页 |
3. 区域教育规划的制定未建立在区域基础之上 | 第30-31页 |
4. 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未充分体现地域特色 | 第31-32页 |
5. 规划的可操作性不强 | 第32页 |
(三) 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忽略了教育的特殊性 | 第32-34页 |
1. 区域教育发展规划过于注重实用性 | 第33页 |
2. 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缺乏对所在区域教育重点问题的突出关注 | 第33-34页 |
(四) 区域教育规划实施机制不健全 | 第34-37页 |
1. 职能部门对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实施效果不重视不关注 | 第35页 |
2. 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的执行力不强 | 第35-36页 |
3. 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执行缺乏反馈和调整机制 | 第36-37页 |
三、区域教育发展规划问题的原因剖析 | 第37-47页 |
(一) 理论研究不够深入 | 第37-38页 |
1. 从研究过程来看,缺乏系统的基础调研 | 第37页 |
2. 从研究参照来看,对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利用与借鉴不足 | 第37页 |
3. 从研究方法来看,侧重于静态 | 第37-38页 |
4. 从研究内容来看,多以教育本身为主 | 第38页 |
(二) 规划制定过程中参与主体不足 | 第38-40页 |
1. 区域政府及教育部门由主导变“独唱” | 第39页 |
2. 其他利益群体极少或完全没有参与 | 第39-40页 |
(三) 区域教育发展规划队伍建设不健全 | 第40-41页 |
1. 规划编制队伍本身不够专业 | 第40-41页 |
2. 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执行队伍建设不达标 | 第41页 |
3. 未建立多职能部门协同合作工作队伍 | 第41页 |
4. 未建立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监督和评估队伍 | 第41页 |
(四) 规划实施保障机制不健全 | 第41-43页 |
1. 思想上不受重视 | 第42页 |
2. 项目、人员、经费支持上缺乏有效支持 | 第42-43页 |
3. 缺乏部门联动执行机制 | 第43页 |
4. 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阻力缺乏有效应对 | 第43页 |
(五) 部分区域对教育发展规划的目标定位存在误区 | 第43-45页 |
1. 定位偏于狭隘 | 第44页 |
2. 定位过高 | 第44页 |
3. 定位缺乏地域特色 | 第44-45页 |
(六) 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未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| 第45-47页 |
1. 未处理好区域发展规划中短期和长期发展的关系 | 第46页 |
2. 未处理好区域教育系统与区域社会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| 第46页 |
3. 未处理好区域教育系统中教育与人的关系 | 第46-47页 |
四、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建议 | 第47-60页 |
(一) 明确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定位 | 第47-49页 |
1.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教育发展价值观 | 第47-48页 |
2. 建立可持续发展规划的保障体系 | 第48页 |
3. 优化区域教育结构 | 第48-49页 |
4. 构建区域居民终身学习体系 | 第49页 |
(二) 促进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参与模式转变 | 第49-51页 |
1. 强化“自上而下”和“自下而上”相融合的规划理念 | 第49-50页 |
2. 引导多主体合理有序参与 | 第50-51页 |
(三) 优化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的实现条件 | 第51-55页 |
1. 厘清对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的思想认识 | 第51页 |
2. 提升规划编制的科学水平 | 第51-53页 |
3. 合理定位区域教育发展目标 | 第53-54页 |
4. 推进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建立 | 第54页 |
5. 重组优化资源利用 | 第54-55页 |
(四) 科学设置个性化区域教育发展目标 | 第55-56页 |
1. 彰显区域教育风格 | 第55页 |
2. 形成自身教育优势 | 第55-56页 |
3. 实施“差异化”达成路径 | 第56页 |
(五) 提升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执行力 | 第56-57页 |
1. 确立目标导向机制 | 第56-57页 |
2. 形成宏观指导机制 | 第57页 |
3. 建立跟踪评估机制 | 第57页 |
4. 建立奖惩机制 | 第57页 |
5. 创新管理方式 | 第57页 |
(六) 加强区域教育发展队伍与基地建设 | 第57-60页 |
1. 建立和完善区域教育规划运行机制 | 第57-58页 |
2. 加强规划队伍高层次人才培养 | 第58-59页 |
3. 建设区域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基地 | 第59-60页 |
五、结语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附录 | 第65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