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术语及符号说明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5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| 第11页 |
第三节 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一、文献研究法 | 第11-12页 |
二、实证研究法 | 第12页 |
三、数据分析法 | 第12页 |
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| 第12-13页 |
第五节 论文创新点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文献与理论综述 | 第15-22页 |
第一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5-17页 |
一、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5-16页 |
二、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6-17页 |
第二节 绩效管理理论综述 | 第17-22页 |
一、研发人员绩效管理概述 | 第17-18页 |
二、绩效管理方法 | 第18-20页 |
三、双因素理论 | 第20-22页 |
第三章 WE公司研发人员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| 第22-30页 |
第一节 公司概况 | 第22-27页 |
一、公司简介及组织结构 | 第22-23页 |
二、公司研究院概况及组织结构 | 第23-24页 |
三、公司研发团队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| 第24-27页 |
第二节 研发人员绩效管理现状 | 第27-30页 |
一、绩效目标制定的依据 | 第27页 |
二、绩效考核的主体与周期 | 第27-28页 |
三、绩效考核的内容和指标 | 第28页 |
四、绩效考核指标的权重 | 第28页 |
五、绩效考核的方式 | 第28-29页 |
六、绩效沟通和反馈情况 | 第29页 |
七、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 | 第29-30页 |
第四章 WE公司研发人员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| 第30-40页 |
第一节 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联系不紧密 | 第30-31页 |
一、绩效内容设置自相矛盾 | 第30-31页 |
二、绩效目标不清晰 | 第31页 |
第二节 绩效考核方法不合理 | 第31-33页 |
一、绩效考核缺少团队牵引 | 第32页 |
二、绩效考核方法不适用 | 第32-33页 |
第三节 绩效指标和权重设置不科学 | 第33-34页 |
一、绩效指标设置短视 | 第33页 |
二、绩效指标权重设置随意 | 第33-34页 |
第四节 绩效考核主体和周期不适用 | 第34-36页 |
一、绩效考核主体单一 | 第34-35页 |
二、考核周期过短 | 第35-36页 |
第五节 绩效考核偏离了用户需求 | 第36-37页 |
一、组织机构无法快速回应用户诉求 | 第36-37页 |
二、研发流程未能实现以用户为中心 | 第37页 |
第六节 绩效考核结果应用缺乏激励性 | 第37-38页 |
一、缺乏激励工资设计 | 第37-38页 |
二、缺乏长期发展设计 | 第38页 |
第七节 绩效沟通和改进流于形式 | 第38-40页 |
一、绩效沟通被动应付 | 第39页 |
二、绩效改进逃避问题 | 第39-40页 |
第五章 WE公司研发人员绩效管理优化设计方案 | 第40-67页 |
第一节 基于企业战略协同的绩效目标设计 | 第40-43页 |
一、公司战略的优化 | 第40-42页 |
二、战略优化后的研发人员绩效目标 | 第42-43页 |
第二节 基于KPI牵引的目标管理法设计 | 第43-47页 |
一、研发团队的考核方法:基于BSC框架的KPI | 第44-45页 |
二、研发人员的考核方法:目标管理法 | 第45-47页 |
第三节 基于目标分解和指标转化的绩效指标及权重设计 | 第47-55页 |
一、绩效指标设计 | 第47-52页 |
二、绩效指标权重设计 | 第52-55页 |
第四节 多主体考评机制和季度年度考核周期设计 | 第55-58页 |
一、建立多主体考评机制 | 第55-56页 |
二、绩效考核周期以季度和年度考评相结合 | 第56-58页 |
第五节 建立以用户价值为中心的绩效导向设计 | 第58-61页 |
一、组织机构重新调整以适应用户深层价值需要 | 第58-59页 |
二、基于用户价值的研发流程设计 | 第59-61页 |
第六节 激励工资和股权激励设计 | 第61-64页 |
一、激励工资设计 | 第61-63页 |
二、股权激励设计 | 第63-64页 |
第七节 保障措施与机制 | 第64-67页 |
一、建立定期述职制度 | 第64-66页 |
二、固化绩效改进机制 | 第66-67页 |
第六章 结语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0页 |
附录 | 第70-74页 |
致谢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