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轻工业、手工业论文--食品工业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食品原料及添加剂论文--食品添加剂论文

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合成及应用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24页
    1.1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简介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物化特性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使用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使用规范第14-15页
    1.2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已有合成法第15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硫酸催化合成法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酶催化合成法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酰氯合成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氢氟酸法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其他合成方法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6 直接酯化法制备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讨论第19-20页
    1.3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抗氧化机理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同自由基的作用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同氧气的作用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同维生素E(生育酚)的协同增效作用第21-22页
    1.4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内容第22-24页
第二章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合成第24-40页
    2.1 实验原料与设备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实验仪器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实验原料第24-25页
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制备原理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制备工艺流程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检测第26页
    2.3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合成条件的选择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选择反应时间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选择原料摩尔比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选择反应温度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选择催化剂的用量第28页
    2.4 反应条件优化第28-29页
    2.5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合成结果与讨论第29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单因素试验结果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响应面实验结果第32-39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39-40页
第三章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纯化第40-51页
    3.1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实验仪器设备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实验材料第41-42页
    3.2 试验方法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纯化原理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纯化实验步骤第42页
    3.3 条件的探讨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乙酸乙酯和水的体积比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乙酸乙酯和水的溶液析出产物温度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提纯用甲苯和水的体积比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甲苯溶液析出产物的温度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甲苯溶液分离出棕榈酸的温度第43-44页
    3.4 结果与讨论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乙酸乙酯和水的体积比的影响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乙酸乙酯和水的溶液析出产物时温度的影响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提纯用甲苯和水的体积比的影响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甲苯溶液析出产物的温度的选定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甲苯溶液分离出棕榈酸的温度第47-48页
    3.5 结构表征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利用薄层层析和红外光谱分析进行产品鉴定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产品的熔点检测和纯度检测第49-50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50-51页
第四章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抗氧化应用第51-58页
    4.1 实验材料和设备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实验材料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实验设备第52页
    4.2 实验方法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过氧化值(POV)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氧化诱导期和抗氧化系数第53页
    4.3 感官评定第53页
    4.4 结果与分析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不同配方对动物油的抗氧化效果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感官评定结果第56-57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57-58页
结论与展望第58-60页
    1 结论第58-59页
    2 展望第59-60页
参考文献第60-65页
致谢第65-66页
附件第66页

论文共6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系列果糕产品的研制
下一篇:二级厌氧-好氧与物化结合工艺处理糖蜜酵母废水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