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目录 | 第9-11页 |
绪论 | 第11-17页 |
第一节 研究价值 | 第11-13页 |
第二节 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第三节 本文思路、研究目的 | 第15-16页 |
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第一章 《礼部韵略》情况介绍 | 第17-29页 |
第一节 《礼部韵略》的来源 | 第17-18页 |
第二节 《礼韵》与其他韵书的关系 | 第18-23页 |
第三节 版本介绍 | 第23-25页 |
第四节 历次增修情况 | 第25-29页 |
第二章 《礼部韵略》又音 | 第29-57页 |
第一节 又音情况介绍 | 第29-39页 |
一、又音 | 第29-30页 |
二、又音分类分析 | 第30-39页 |
第二节 本文所讨论的多音字范围说明 | 第39-41页 |
第三节 又音部分校勘 | 第41-49页 |
一、反切上字或下字不同 | 第41-43页 |
二、又音反切字形讹误 | 第43-44页 |
三、又音反切用俗体代替正体 | 第44-45页 |
四、反映实际语音变化的又音反切 | 第45-48页 |
五、误注多音字 | 第48-49页 |
第四节 异读来源 | 第49-55页 |
一、《礼部韵略》音义项初设时的依据 | 第49-50页 |
二、异读来源 | 第50-5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三章 宋代科举及科举诗赋 | 第57-77页 |
第一节 科举的重要性及科举考试类型 | 第57-69页 |
一、科举与韵书 | 第57-61页 |
二、诗赋用韵的重要性 | 第61-66页 |
三、宋代进士科 | 第66-69页 |
第二节 科举诗赋情况描述 | 第69-77页 |
一、省题诗 | 第69-73页 |
二、科举赋 | 第73-77页 |
第四章 《礼部韵略》多音字音义规定及执行情况个案分析 | 第77-137页 |
第一节 韵字分析 | 第78-135页 |
第二节 小结 | 第135-137页 |
第五章 多音字音义规定及执行情况小结 | 第137-174页 |
第一节 《礼部韵略》与科举的互动关系 | 第137-143页 |
一、《礼韵》 | 第137-138页 |
二、学者 | 第138-142页 |
三、考生 | 第142-143页 |
第二节 通假字 | 第143-146页 |
一、《礼部韵略》通假情况 | 第144-145页 |
二、学者所增通假字 | 第145页 |
三、考试中有关通假情况 | 第145-146页 |
第三节 从学理看《礼部韵略》规定 | 第146-163页 |
一、作出的调整 | 第146-150页 |
二、规定有不合理之处 | 第150-157页 |
三、考生科场《礼部韵略》运用精熟的原因探讨 | 第157-163页 |
第四节 出处与泛押 | 第163-172页 |
一、出处与泛押之争 | 第165-167页 |
二、出处与泛押的分类 | 第167-168页 |
三、泛押条件 | 第168-169页 |
四、因泛押而误押例 | 第169-170页 |
五、经典音 | 第170-172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72-174页 |
结论 | 第174-177页 |
附录一 | 第177-184页 |
附录二 | 第184-185页 |
附录三 | 第185-1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6-191页 |
后记 | 第191-1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