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1. 引言 | 第10-16页 |
| 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| 1.2 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| 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| 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1.3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| 1.4 研究目标与意义 | 第14-16页 |
| 1.4.1 研究目标 | 第14页 |
| 1.4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6页 |
| 2.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| 第16-23页 |
| 2.1 移动互联网地理活动教学的相关概念 | 第16-19页 |
| 2.1.1 移动互联网的基本内涵 | 第16-17页 |
| 2.1.2 活动教学的基本内涵 | 第17-18页 |
| 2.1.3 地理活动教学 | 第18页 |
| 2.1.4 移动互联网与高中地理活动教学 | 第18-19页 |
| 2.2 移动互联网相关技术支撑 | 第19-20页 |
| 2.2.1 移动计算技术 | 第19页 |
| 2.2.2 移动终端 | 第19页 |
| 2.2.3 智能终端操作系统 | 第19-20页 |
| 2.2.4 WAP技术 | 第20页 |
| 2.2.5 HSCSD | 第20页 |
| 2.2.6 4G | 第20页 |
| 2.3 理论基础 | 第20-23页 |
| 2.3.1 建构主义理论基础 | 第20-21页 |
| 2.3.2 心理学理论基础 | 第21-22页 |
| 2.3.3 教育学理论基础 | 第22-23页 |
| 3. 移动互联网在高中地理活动教学中应用调查与分析 | 第23-47页 |
| 3.1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教材活动分析 | 第23-24页 |
| 3.2 问卷调查设计 | 第24-26页 |
| 3.3 教师问卷调查分析 | 第26-38页 |
| 3.3.1 中学智能手机普及程度与携带率分析 | 第26-27页 |
| 3.3.2 教师互联网意识与软件操作能力分析 | 第27-29页 |
| 3.3.3 教师对地理活动的认知情况分析 | 第29-32页 |
| 3.3.4 教师地理活动实施的情况与成因分析 | 第32-36页 |
| 3.3.5 移动互联网在中学的应用情况 | 第36-38页 |
| 3.4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| 第38-47页 |
| 3.4.1 学生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使用情况分析 | 第38-40页 |
| 3.4.2 学校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与课程情况分析 | 第40-43页 |
| 3.4.3 学生对活动认知情况分析 | 第43-45页 |
| 3.4.4 学生对活动实施评价分析 | 第45-47页 |
| 4. 移动互联网在高中地理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| 第47-52页 |
| 4.1 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47-49页 |
| 4.1.1 课堂活动开展较少,智能终端设备携带率不高 | 第47页 |
| 4.1.2 课堂活动开展不够深化,无线网络覆盖面不广 | 第47页 |
| 4.1.3 课堂活动流于形式化,缺少对学生的技术指导 | 第47-48页 |
| 4.1.4 户外活动开展短缺,学生软件操作能力较差 | 第48页 |
| 4.1.5 实际组织的活动与学生兴趣不一致 | 第48-49页 |
| 4.2 问题的成因分析 | 第49-52页 |
| 4.2.1 教学评价方式不利于活动开展和智能终端普及 | 第49页 |
| 4.2.2 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善,无线网络热点分布较少 | 第49页 |
| 4.2.3 教师对地理活动认识不够,软件知识较为缺乏 | 第49-50页 |
| 4.2.4 学生对地理活动缺乏兴趣,互联网探究意识不强 | 第50页 |
| 4.2.5 活动的开展条件受限,网络流量使用成本较高 | 第50-52页 |
| 5. 改善移动互联网在高中地理活动教学中应用的对策 | 第52-61页 |
| 5.1 课堂活动教学实施策略 | 第52-56页 |
| 5.1.1 创造活动教学机会,扩大无线网络覆盖面 | 第52-53页 |
| 5.1.2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,普及智能终端设备 | 第53-55页 |
| 5.1.3 选取难度适中的活动,加强对学生的技术指导 | 第55-56页 |
| 5.2 课外活动教学实施策略 | 第56-61页 |
| 5.2.1 提高教师地理能力素质,增强课外活动的意识 | 第56-59页 |
| 5.2.2 强化学生地理技能,增强学生互联网探究能力 | 第59页 |
| 5.2.3 加强与各组织间的交流,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| 第59-61页 |
| 6. 结论与展望 | 第61-6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3-66页 |
| 附录A | 第66-68页 |
| 附录B | 第68-71页 |
| 致谢 | 第71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