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3页 |
1.1 引言 | 第12页 |
1.2 裙带菜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| 第12-15页 |
1.2.1 裙带菜孢子叶形态及生长史 | 第12-13页 |
1.2.2 裙带菜孢子叶营养成分 | 第13页 |
1.2.3 裙带菜孢子叶生理保健作用 | 第13-14页 |
1.2.3.1 降血脂作用 | 第13页 |
1.2.3.2 免疫调节作用 | 第13-14页 |
1.2.3.3 综合生理作用 | 第14页 |
1.2.4 裙带菜的加工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 裙带菜孢子叶粗多糖提取的研究进展 | 第15-17页 |
1.3.1 裙带菜孢子叶多糖的来源、类型、结构及生理作用 | 第15-16页 |
1.3.2 裙带菜孢子叶多糖提取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4 水产品脱腥处理的研究进展 | 第17-20页 |
1.4.1 水产品腥味物质的成分 | 第17页 |
1.4.2 水产品主要脱腥方法及机理 | 第17-19页 |
1.4.2.1 环糊精包埋法 | 第17-18页 |
1.4.2.2 酶法脱腥 | 第18页 |
1.4.2.3 吸附法 | 第18页 |
1.4.2.4 微生物发酵法 | 第18页 |
1.4.2.5 抗氧化剂脱腥 | 第18-19页 |
1.4.3 水产品脱腥研究进展 | 第19-20页 |
1.5 加工中澄清汁的澄清方法及澄清机理 | 第20-21页 |
1.5.1 自然澄清法 | 第20页 |
1.5.2 化学澄清法 | 第20-21页 |
1.5.2.1 明胶单宁澄清法 | 第20页 |
1.5.2.2 壳聚糖澄清法 | 第20-21页 |
1.5.3 酶法澄清 | 第21页 |
1.6 立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| 第21-23页 |
1.6.1 立题意义 | 第21-22页 |
1.6.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裙带菜孢子叶粗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| 第23-41页 |
2.1 引言 | 第23页 |
2.2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| 第23-24页 |
2.2.1 实验原料 | 第23页 |
2.2.2 试剂 | 第23-24页 |
2.2.3 实验仪器 | 第24页 |
2.3 实验方法 | 第24-28页 |
2.3.1 裙带菜孢子叶基本成分的测定 | 第24页 |
2.3.2 裙带菜孢子叶粉的制备 | 第24页 |
2.3.3 裙带菜孢子叶多糖的制备 | 第24-25页 |
2.3.4 多糖含量测定 | 第25页 |
2.3.4.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 | 第25页 |
2.3.4.2 待测样品多糖含量的测定 | 第25页 |
2.3.4.3 待测样品多糖含量的计算 | 第25页 |
2.3.5 水解法提取多糖 | 第25-26页 |
2.3.5.1 藻粉与加水量的料液比试验 | 第25-26页 |
2.3.5.2 浸提温度试验 | 第26页 |
2.3.5.3 浸提时间试验 | 第26页 |
2.3.5.4 正交试验 | 第26页 |
2.3.6 酶解法提取多糖 | 第26-27页 |
2.3.6.1 藻粉加入量试验 | 第26页 |
2.3.6.2 复合酶配比试验 | 第26-27页 |
2.3.6.3 加酶量试验 | 第27页 |
2.3.6.4 酶解pH试验 | 第27页 |
2.3.6.5 酶解时间试验 | 第27页 |
2.3.6.6 酶解温度试验 | 第27页 |
2.3.6.7 正交试验 | 第27页 |
2.3.7 两种方法的比较 | 第27-28页 |
2.4 结果与讨论 | 第28-41页 |
2.4.1 裙带菜孢子叶基本成分 | 第28页 |
2.4.2 葡萄糖标准曲线绘制实验结果 | 第28-29页 |
2.4.3 水提取法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29-33页 |
2.4.3.1 浸提料液比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2.4.3.2 浸提时间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| 第30页 |
2.4.3.3 浸提温度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2.4.3.4 正交试验结果 | 第31-33页 |
2.4.4 酶提取法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3-39页 |
2.4.4.1 藻粉加入量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2.4.4.2 复合酶配比不同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| 第34页 |
2.4.4.3 加酶量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2.4.4.4 酶解pH值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2.4.4.5 酶解时间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| 第36页 |
2.4.4.6 酶解温度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2.4.4.7 正交试验优选裙带菜孢子叶多糖提取工艺 | 第37-39页 |
2.4.5 水提法与复合酶酶提法结果比较 | 第39-40页 |
2.4.6 结论 | 第40-41页 |
第三章 裙带菜孢子叶多糖提取液脱腥工艺条件的综合研究 | 第41-66页 |
3.1 引言 | 第41页 |
3.2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| 第41-43页 |
3.2.1 菌种 | 第41页 |
3.2.2 实验试剂 | 第41-42页 |
3.2.3 实验仪器 | 第42页 |
3.2.4 培养基 | 第42-43页 |
3.3 实验方法 | 第43-47页 |
3.3.1 发酵液指标的测定方法 | 第43-44页 |
3.3.1.1 生物量的测定 | 第43页 |
3.3.1.2 发酵液总酸度的测定 | 第43页 |
3.3.1.3 发酵液中粗多糖含量的测定 | 第43-44页 |
3.3.1.4 腥气与腥味评价方法 | 第44页 |
3.3.2 几种脱腥方法的比较 | 第44页 |
3.3.3 酵母发酵脱腥工艺条件的研究 | 第44-45页 |
3.3.3.1 酵母菌菌种的筛选 | 第44页 |
3.3.3.2 发酵条件单因素实验 | 第44-45页 |
3.3.4 脱腥后发酵液澄清工艺条件的初步研究 | 第45-47页 |
3.3.4.1 不同酶对发酵液澄清效果试验 | 第45-46页 |
3.3.4.2 复合蛋白酶对发酵液澄清效果试验 | 第46页 |
3.3.4.3 壳聚糖对发酵液澄清效果试验 | 第46-47页 |
3.3.4.4 离心对发酵液澄清效果影响 | 第47页 |
3.3.4.5 各澄清方法稳定性比较 | 第47页 |
3.4 结果与讨论 | 第47-66页 |
3.4.1 腥气与腥味评价标准 | 第47页 |
3.4.2 不同脱腥方法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7-50页 |
3.4.2.1 葡萄糖掩味法对脱腥效果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3.4.2.2 活性炭吸附对脱腥效果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3.4.2.3 β-环状糊精包埋对脱腥效果的影响 | 第49页 |
3.4.2.4 理化脱腥方法小结 | 第49-50页 |
3.4.3 酵母发酵脱腥工艺条件的研究 | 第50-57页 |
3.4.3.1 酵母菌菌种筛选的结果 | 第50页 |
3.4.3.2 发酵条件单因素试验结果与讨论 | 第50-57页 |
3.4.4 脱腥后发酵液的澄清工艺试验结果与讨论 | 第57-66页 |
3.4.4.1 不同酶对发酵液澄清效果试验结果 | 第57-59页 |
3.4.4.2 蛋白酶对发酵液澄清效果的影响 | 第59-61页 |
3.4.4.3 壳聚糖对发酵液澄清效果的影响 | 第61-63页 |
3.4.4.4 离心对发酵液澄清效果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3.4.4.5 各澄清方法稳定性比较结果 | 第64页 |
3.4.4.6 澄清工艺条件小结 | 第64-66页 |
第四章 结论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
附录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