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0页 |
1.1 各分离富集方法的特点及应用 | 第13-15页 |
1.1.1 火试金法 | 第13页 |
1.1.2 萃取法 | 第13-14页 |
1.1.3 毛细管电泳 | 第14页 |
1.1.4 流动注射在线法 | 第14-15页 |
1.2 共沉淀分离富集法与其他分析仪器的联用 | 第15-18页 |
1.2.1 共沉淀-原子吸收光谱联用 | 第15-16页 |
1.2.1.1 共沉淀-火焰原子吸收法 | 第15-16页 |
1.2.1.2 共沉淀-石墨炉原子吸收法 | 第16页 |
1.2.2 共沉淀-ICP联用 | 第16-18页 |
1.2.2.1 共沉淀-ICP-AES联用 | 第16-17页 |
1.2.2.2 共沉淀-ICP-MS联用 | 第17-18页 |
1.2.3 共沉淀-原子荧光光谱法的联用 | 第18页 |
1.3 重金属的危害 | 第18-19页 |
1.4 课题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Fe(Ⅲ)-SAF共沉淀-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牛奶中的铜 | 第20-33页 |
2.1 引言 | 第20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20-21页 |
2.2.1 实验仪器及实验试剂 | 第20-21页 |
2.2.2 实验方法 | 第21页 |
2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21-31页 |
2.3.1 Fe~(3+)的选择 | 第21-22页 |
2.3.2 共沉淀剂用量的优化 | 第22-23页 |
2.3.3 Fe~(3+)用量的优化 | 第23-24页 |
2.3.4 pH值的影响 | 第24-25页 |
2.3.5 陈化时间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2.3.6 样品体积的影响 | 第26页 |
2.3.7 共存离子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2.3.8 方法灵敏度、精密度及检出限的测定 | 第27-30页 |
2.3.8.1 测定方法的灵敏度 | 第27-28页 |
2.3.8.2 测定方法的精密度 | 第28-29页 |
2.3.8.3 测定方法的检出限 | 第29-30页 |
2.3.9 分析样品 | 第30-31页 |
2.3.9.1 消解样品 | 第30页 |
2.3.9.2 测定样品 | 第30-31页 |
2.4 结论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Al(Ⅲ)-SAF共沉淀-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果珍中锰的含量 | 第33-45页 |
3.1 引言 | 第33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33-34页 |
3.2.1 主要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 | 第33-34页 |
3.2.2 实验方法 | 第34页 |
3.3 实验结果及讨论 | 第34-44页 |
3.3.1 Al~(3+)的选择 | 第34-35页 |
3.3.2 共沉淀剂的优化 | 第35-36页 |
3.3.3 Al~(3+)用量的优化 | 第36-37页 |
3.3.4 pH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3.3.5 陈化时间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3.3.6 样品体积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3.3.7 共存离子的影响 | 第40页 |
3.3.8 方法灵敏度、精密度及检出限的测定 | 第40-42页 |
3.3.8.1 方法灵敏度的测定 | 第40-41页 |
3.3.8.2 方法精密度的测定 | 第41-42页 |
3.3.8.3 方法检出限的测定 | 第42页 |
3.3.9 分析样品 | 第42-44页 |
3.3.9.1 消解样品 | 第43页 |
3.3.9.2 测定样品 | 第43-44页 |
3.4 结论 | 第44-45页 |
第四章 Al(Ⅲ)-SAF共沉淀-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乳制品及燕麦中总铬的含量 | 第45-58页 |
4.1 引言 | 第45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45-46页 |
4.2.1 主要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 | 第45-46页 |
4.2.2 实验方法 | 第46页 |
4.3 实验结果及讨论 | 第46-56页 |
4.3.1 Al~(3+)的选择 | 第46-47页 |
4.3.2 体系共沉淀剂用量的优化 | 第47-48页 |
4.3.3 Al~(3+)用量的优化 | 第48-49页 |
4.3.4 pH值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4.3.5 陈化时间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4.3.6 样品体积的影响 | 第51页 |
4.3.7 共存离子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4.3.8 方法灵敏度、精密度及检出限的测定 | 第52-54页 |
4.3.8.1 方法灵敏度的测定 | 第52-53页 |
4.3.8.2 方法精密度的测定 | 第53-54页 |
4.3.8.3 方法检出限的测定 | 第54页 |
4.3.9 样品分析 | 第54-56页 |
4.3.9.1 燕麦样品的消解 | 第54页 |
4.3.9.2 样品的测定 | 第54-55页 |
4.3.9.3 乳酪样品的消解 | 第55页 |
4.3.9.4 样品的测定 | 第55-56页 |
4.4 结论 | 第56-58页 |
第五章 Ba(Ⅱ)-SAF共沉淀-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果冻中铅含量 | 第58-69页 |
5.1 引言 | 第58页 |
5.2 实验部分 | 第58-59页 |
5.2.1 主要实验用品及实验试剂 | 第58-59页 |
5.2.2 实验方法 | 第59页 |
5.3 实验结果及讨论 | 第59-68页 |
5.3.1 Ba~(2+)的选择 | 第59-60页 |
5.3.2 共沉淀剂用量的优化 | 第60-61页 |
5.3.3 Ba~(2+)用量的优化 | 第61-62页 |
5.3.4 pH值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5.3.5 陈化时间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5.3.6 样品体积的影响 | 第64页 |
5.3.7 共存离子的影响 | 第64-65页 |
5.3.8 方法灵敏度、精密度及检出限的测定 | 第65-67页 |
5.3.8.1 方法灵敏度的测定 | 第65-66页 |
5.3.8.2 方法精密度的测定 | 第66页 |
5.3.8.3 方法检出限的测定 | 第66-67页 |
5.3.9 分析样品 | 第67-68页 |
5.3.9.1 消解样品 | 第67页 |
5.3.9.2 测定样品 | 第67-68页 |
5.4 结论 | 第68-69页 |
第六章 总结 | 第69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7页 |
致谢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