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引言 | 第9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1 政治背景 | 第9页 |
1.1.2 理论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2页 |
1.3.1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0-11页 |
1.3.2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2页 |
1.4 研究方法和思路 | 第12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1.4.2 研究思路 | 第12页 |
1.5 研究创新点 | 第12-14页 |
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| 第14-17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4页 |
2.1.1 大学生村官 | 第14页 |
2.1.2 自主学习与大学生村官自主学习 | 第14页 |
2.1.3 组织培养与大学生村官组织培养 | 第14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14-17页 |
2.2.1 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 | 第14-16页 |
2.2.2 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| 第16-17页 |
3 大学生村官培养的意义与目标 | 第17-23页 |
3.1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历史回顾 | 第17-19页 |
3.1.1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发展历程综述 | 第17-18页 |
3.1.2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发展特征综述 | 第18页 |
3.1.3 中央领导对大学生村官培养的认识 | 第18-19页 |
3.2 大学生村官培养的战略意义 | 第19-20页 |
3.2.1 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顺利实现 | 第19页 |
3.2.2 有助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执政能力 | 第19页 |
3.2.3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和发展空间 | 第19-20页 |
3.2.4 有助于挖掘和储备来自基层一线的后备党政机关人才 | 第20页 |
3.2.5 有助于积累培养基层干部人才的经验和发展干部培养队伍 | 第20页 |
3.3 大学生村官的培养目标 | 第20-23页 |
3.3.1 打造新农村需要的基层建设人才 | 第20-21页 |
3.3.2 打造德才兼备的基层领导人才 | 第21页 |
3.3.3 打造又红又专的基层专业人才 | 第21页 |
3.3.4 打造社会主义接班的青年力量 | 第21-23页 |
4 大学生村官的自主学习 | 第23-33页 |
4.1 毛泽东的干部自主学习观 | 第23-24页 |
4.1.1 干部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| 第23页 |
4.1.2 干部自主学习的内容和精神 | 第23-24页 |
4.1.3 大学生村官要加强自主学习意识 | 第24页 |
4.2 自主向书本学习 | 第24-27页 |
4.2.1 毛泽东的读书观 | 第24-26页 |
4.2.2 大学生村官的读书建议 | 第26-27页 |
4.3 自主向实际学习 | 第27-30页 |
4.3.1 毛泽东的实践与调研观 | 第27-29页 |
4.3.2 大学生村官的实践与调研建议 | 第29-30页 |
4.4 自主向群众学习 | 第30-33页 |
4.4.1 毛泽东的群众观 | 第30-31页 |
4.4.2 大学生村官联系群众的现状与建议 | 第31-33页 |
5 大学生村官的组织培养 | 第33-39页 |
5.1 毛泽东的组织培养干部观 | 第33-34页 |
5.1.1 组织培养干部观的主要内容 | 第33页 |
5.1.2 组织培养干部的重要性 | 第33页 |
5.1.3 大学生村官组织培养要与时俱进 | 第33-34页 |
5.2 大学生村官组织培养的方针原则 | 第34页 |
5.2.1 以研究中国农村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方针 | 第34页 |
5.2.2 坚持理论和实际相联系的教育原则 | 第34页 |
5.3 大学生村官组织培养的方式 | 第34-36页 |
5.3.1 传统培训与网络教育 | 第34-35页 |
5.3.2 温和整风与典型教育 | 第35-36页 |
5.4 大学生村官组织培养的内容 | 第36-39页 |
5.4.1 思想政治教育是首要内容 | 第36-37页 |
5.4.2 文史哲教育是基础内容 | 第37页 |
5.4.3 业务教育是主干内容 | 第37-38页 |
5.4.4 自学能力教育是重要内容 | 第38-39页 |
结论 | 第39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2页 |
作者简历 | 第42-43页 |
在读期间已发表论文 | 第43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