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17页 |
1.1 杏鲍菇概述 | 第10-12页 |
1.1.1 生物学特性 | 第10页 |
1.1.1.1 形态学特征 | 第10页 |
1.1.2 杏鲍菇的经济价值 | 第10-11页 |
1.1.3 杏鲍菇的开发应用 | 第11-12页 |
1.2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| 第12-16页 |
1.2.1 黄酮类化合物的简介 | 第12-13页 |
1.2.2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| 第13页 |
1.2.3 黄酮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 | 第13页 |
1.2.4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2.5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| 第14-16页 |
1.3 研究的目与意义 | 第16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1.4.1 杏鲍菇中总黄酮提取工艺条件优化 | 第16页 |
1.4.2 杏菇鲍总黄酮抗氧化活性及抑菌性 | 第16页 |
1.4.3 麻辣杏菇鲍酱及饮料加工 | 第16页 |
1.5 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杏鲍菇中总黄酮提取工艺条件的优化 | 第17-27页 |
2.1 引言 | 第17页 |
2.2 试验材料 | 第17页 |
2.3 试验方法 | 第17-19页 |
2.3.1 原料预处理 | 第17页 |
2.3.2 芦丁标准品制备和标准曲线的制作 | 第17页 |
2.3.3 杏鲍菇总黄酮的含量的测定 | 第17-18页 |
2.3.4 单因素试验设计 | 第18页 |
2.3.4.1 乙醇体积分数 | 第18页 |
2.3.4.2 料液比 | 第18页 |
2.3.4.3 超声时间 | 第18页 |
2.3.4.4 超声功率 | 第18页 |
2.3.5 Box-Behnken试验设计 | 第18-19页 |
2.4 结果与分析 | 第19-26页 |
2.4.1 芦丁标准曲线 | 第19页 |
2.4.2 单因素实验结果 | 第19-21页 |
2.4.3 Box-Behnken试验设计结果 | 第21-24页 |
2.4.4 响应面图分析 | 第24-26页 |
2.4.5 验证试验 | 第26页 |
2.5 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杏鲍菇总黄酮抗氧化能力及抑菌 | 第27-34页 |
3.1 引言 | 第27页 |
3.2 试验材料 | 第27-28页 |
3.3 试验方法 | 第28-30页 |
3.3.1 杏鲍菇总黄酮粗提取物的制备 | 第28页 |
3.3.2 杏鲍菇总黄酮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 | 第28-29页 |
3.3.2.1 杏鲍菇总黄酮对清除超氧根阴离子能力的测定 | 第28-29页 |
3.3.2.2 杏鲍菇总黄酮对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| 第29页 |
3.3.2.3 杏鲍菇总黄酮对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| 第29页 |
3.3.3 杏鲍菇总黄酮体外抑菌活性分析 | 第29-30页 |
3.3.3.1 培养基的制备 | 第29-30页 |
3.3.3.2 杏鲍菇总黄酮样品溶液的配制 | 第30页 |
3.3.3.3 菌悬液及菌体平板的制备 | 第30页 |
3.3.3.4 抑菌圈直径及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| 第30页 |
3.4 结果与分析 | 第30-33页 |
3.4.1 AB-8 纯化杏鲍菇总黄酮 | 第30-31页 |
3.4.2 杏鲍菇总黄酮抗氧化能力 | 第31-32页 |
3.4.2.1 清除O2-·的能力 | 第31页 |
3.4.2.2 清除-OH的能力 | 第31-32页 |
3.4.2.3 清除DPPH的能力 | 第32页 |
3.4.3 杏鲍菇总黄酮抑菌效果 | 第32-33页 |
3.5 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四章 麻辣杏鲍菇酱及饮料加工 | 第34-47页 |
4.1 引言 | 第34页 |
4.2 试验材料 | 第34页 |
4.3 试验方法 | 第34-37页 |
4.3.1 工艺流程 | 第34-35页 |
4.3.2 工艺操作主要步骤 | 第35-37页 |
4.4 结果与分析 | 第37-46页 |
4.4.1 麻辣杏鲍菇酱制作工艺与配方 | 第37-42页 |
4.4.2 杏鲍菇山楂复合饮料的制备 | 第42-46页 |
4.5 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7-48页 |
5.1 结论 | 第47页 |
5.2 创新点 | 第47页 |
5.3 展望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2页 |
附Ⅰ:主要试剂 | 第52-54页 |
附Ⅱ:主要仪器 | 第54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6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