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1.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9页 |
1.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| 第9-16页 |
1.2.1 嗜热链球菌的宏观研究进展概况 | 第9-14页 |
1.2.2 嗜热链球菌胞外多糖分子水平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2.3 嗜热链球菌胞外多糖含量的测定 | 第16页 |
1.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1.3.1 22株S.thermophilus EPS提取及CS6产EPS培养条件的优化 | 第16-17页 |
1.3.2 22株S.thermophilus eps基因簇序列分析 | 第17页 |
1.3.3 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材料和方法 | 第18-30页 |
2.1 材料和仪器 | 第18-22页 |
2.1.1 菌株的来源 | 第18页 |
2.1.2 实验材料和试剂 | 第18-19页 |
2.1.3 实验仪器和设备 | 第19-20页 |
2.1.4 实验所需的引物 | 第20页 |
2.1.5 实验试剂的配制 | 第20-22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2-29页 |
2.2.1 菌种的活化与传代 | 第22页 |
2.2.2 发酵乳的制备 | 第22页 |
2.2.3 pH测定 | 第22页 |
2.2.4 胞外多糖的提取 | 第22-23页 |
2.2.5 胞外多糖含量的测定 | 第23-24页 |
2.2.6 S.thermophilus CS6产EPS条件研究及优化 | 第24-25页 |
2.2.7 S.thermophilus CS6产EPS补充碳源和氮源的优化实验 | 第25-26页 |
2.2.8 22株S.thermophilus eps基因簇序列分析 | 第26-29页 |
2.3 数据分析 | 第29-30页 |
第3章 22株嗜热链球菌的EPS提取及菌株CS6产EPS培养条件的优化 | 第30-48页 |
3.1 胞外多糖的提取与测定 | 第30-31页 |
3.2 单因素试验优化结果 | 第31-36页 |
3.3 Plackett-Burman(PB)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6-39页 |
3.4 中心复合实验设计(CCD)结果与响应面分析 | 第39-43页 |
3.5 S.thermophilus CS6产EPS的补充碳源和氮源的优化实验 | 第43-46页 |
3.5.1 S.thermophilus CS6产EPS补充碳源的优化实验 | 第44-45页 |
3.5.2 S.thermophilus CS6产EPS补充氮源的优化实验 | 第45-46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6-48页 |
第4章 22株嗜热链球菌的eps基因簇序列测定 | 第48-65页 |
4.1 现已公布eps基因簇的分析与引物设计 | 第48-52页 |
4.2 eps基因簇序列的扩增与分析 | 第52-64页 |
4.2.1 22株S.thermophilus DNA的提取 | 第52-53页 |
4.2.2 eps基因簇的扩增 | 第53-57页 |
4.2.3 eps基因簇序列分析 | 第57-64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结论 | 第65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2页 |
附录 | 第72-10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01-103页 |
致谢 | 第10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