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身权利教育下的校园欺负对策研究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绪论 | 第13-33页 |
一、研究缘起 | 第13-15页 |
(一) 校园欺负事件逐渐增多 | 第13页 |
(二) 减少校园欺负的迫切性 | 第13-14页 |
(三) 国家对校园欺负逐渐重视 | 第14-15页 |
二、文献综述 | 第15-29页 |
(一) 关于欺负的研究 | 第15-20页 |
(二) 关于欺负干预的研究 | 第20-23页 |
(三) 关于人身权利教育的研究 | 第23-28页 |
(四) 文献述评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28-29页 |
三、研究设计 | 第29-33页 |
(一) 研究目标、内容和意义 | 第29-30页 |
(二) 研究过程与方法 | 第30-31页 |
(三) 创新点 | 第31-33页 |
第一章 校园欺负行为概述 | 第33-45页 |
第一节 欺负的含义 | 第33-37页 |
一、欺负概念的发展 | 第33-35页 |
二、欺负与暴力 | 第35-37页 |
第二节 欺负的类型 | 第37-39页 |
一、传统欺负方式 | 第37-38页 |
二、新型欺负方式——网络欺负 | 第38-39页 |
第三节 欺负事件中的各种角色 | 第39-42页 |
一、欺负者(bully) | 第39页 |
二、受欺负者(victim) | 第39-40页 |
三、旁观者(bystanders) | 第40-42页 |
第四节 欺负的危害 | 第42-45页 |
一、欺负对学生个体造成的危害 | 第42-43页 |
二、欺负对学校产生的影响 | 第43-45页 |
第二章 关于校园欺负行为产生原因及其干预的理论 | 第45-62页 |
第一节 校园欺负原因的学理分析 | 第45-55页 |
一、校园欺负原因之生理学观点分析 | 第45-47页 |
二、校园欺负原因之心理学观点分析 | 第47-51页 |
三、校园欺负原因之社会学观点分析 | 第51-55页 |
第二节 学校教育对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 | 第55-62页 |
一、教育干预欺负的可能性 | 第55-57页 |
二、学校教育干预欺负的若干方案 | 第57-62页 |
第三章 人身权利意识与校园欺负行为的关系 | 第62-81页 |
第一节 人身权利意识与校园欺负 | 第62-66页 |
一、"人身权利"与"权利意识"的概念界定 | 第62-65页 |
二、权利意识的缺失与校园欺负 | 第65-66页 |
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研制 | 第66-77页 |
一、问卷研制的理论思考 | 第66-72页 |
二、问卷项目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| 第72-77页 |
第三节 调查过程 | 第77-81页 |
一、总调查卷的构成 | 第77-79页 |
二、问卷实施 | 第79-81页 |
第四章 调查结果与讨论 | 第81-104页 |
第一节 人身权利意识的调查结果 | 第81-101页 |
一、初中生人身权利意识调查结果分析 | 第81-92页 |
二、初中生权利知晓调查结果与分析 | 第92-94页 |
三、"权利"提示语的联想结果与分析 | 第94-101页 |
第二节 关于欺负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| 第101-104页 |
一、儿童欺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| 第101-103页 |
二、"欺负"提示语的联想结果与分析 | 第103-104页 |
第五章 人身权利教育的现状及建议 | 第104-113页 |
第一节 现行课程中的人身权利教育 | 第104-109页 |
一、现行教材人身权利教育内容分析 | 第104-107页 |
二、对教材中人身权利内容的修改建议 | 第107-109页 |
第二节 教学方法上的突破 | 第109-113页 |
一、判例教学法 | 第109-110页 |
二、模拟法庭法 | 第110-113页 |
结论 | 第113-11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5-119页 |
附录 | 第119-127页 |
附录1: 初中生人身权利意识初步调查问卷 | 第119-121页 |
附录2: 总调查问卷 | 第121-127页 |
后记 | 第12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