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分子印迹与荧光探针的三聚氰胺高灵敏检测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前言 | 第9-21页 |
1.1 三聚氰胺简介 | 第9-11页 |
1.1.1 理化性质 | 第9页 |
1.1.2 生理代谢 | 第9-10页 |
1.1.3 检测方法 | 第10-11页 |
1.2 分子印迹技术简介 | 第11-12页 |
1.3 分子印迹制备方法 | 第12-14页 |
1.3.1 本体聚合法 | 第12页 |
1.3.2 沉淀聚合法 | 第12-13页 |
1.3.3 表面印迹法 | 第13页 |
1.3.4 悬浮聚合法 | 第13-14页 |
1.4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| 第14-15页 |
1.4.1 固相萃取 | 第14页 |
1.4.2 手性分离 | 第14-15页 |
1.4.3 膜分离 | 第15页 |
1.5 荧光探针 | 第15-16页 |
1.5.1 荧光探针特点 | 第15-16页 |
1.5.2 荧光探针与分子结构关系 | 第16页 |
1.6 罗丹明B类荧光探针 | 第16-17页 |
1.7 罗丹明类衍生物的合成 | 第17-19页 |
1.7.1 Cu~(2+)荧光探针 | 第17页 |
1.7.2 Hg~(2+)荧光探针 | 第17-18页 |
1.7.3 半胱氨酸荧光探针 | 第18页 |
1.7.4 pH荧光探针 | 第18-19页 |
1.7.5 肿瘤细胞荧光探针 | 第19页 |
1.8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9页 |
1.9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9-21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1-28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1-22页 |
2.1.1 实验试剂 | 第21-22页 |
2.1.2 仪器 | 第22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2-28页 |
2.2.1 主要试剂处理与配置 | 第22页 |
2.2.2 三聚氰胺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| 第22-23页 |
2.2.3 吸附平衡实验 | 第23-24页 |
2.2.4 吸附动力学实验 | 第24页 |
2.2.5 选择性吸附实验 | 第24-25页 |
2.2.6 竞争性吸附实验 | 第25页 |
2.2.7 液相色谱条件 | 第25页 |
2.2.8 RBH和RB1荧光探针合成 | 第25-26页 |
2.2.9 荧光探针RB1检测三聚氰胺 | 第26页 |
2.2.10 MIPs富集牛奶中三聚氰胺条件优化 | 第26-27页 |
2.2.11 三聚氰胺牛奶实际样品检测应用 | 第27-28页 |
3 结果与讨论 | 第28-48页 |
3.1 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条件的优化 | 第28-30页 |
3.1.1 功能单体种类以及与模板分子比例的选择 | 第28-29页 |
3.1.2 复合溶剂之间比例的优化 | 第29-30页 |
3.2 印迹聚合物表征 | 第30-35页 |
3.2.1 热重分析 | 第30-31页 |
3.2.2 液相质谱与核磁共振表征 | 第31-35页 |
3.3 三聚氰胺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平衡分析 | 第35页 |
3.4 三聚氰胺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动力吸附学分析 | 第35-36页 |
3.5 Scatchard方程分析 | 第36-38页 |
3.6 选择性吸附分析 | 第38-39页 |
3.7 竞争性吸附分析 | 第39-40页 |
3.8 荧光探针检测三聚氰胺 | 第40-45页 |
3.8.1 不同pH优化 | 第40-42页 |
3.8.2 不同溶剂优化 | 第42-43页 |
3.8.3 不同缓冲剂优化 | 第43-45页 |
3.9 荧光探针RB1检测三聚氰胺机理研究 | 第45-46页 |
3.10 萃取富集条件的优化 | 第46-47页 |
3.11 实际样品的测定 | 第47-48页 |
4 结论 | 第48-49页 |
5 展望 | 第49-50页 |
6 参考文献 | 第50-57页 |
7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57-58页 |
8 致谢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