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9页 |
| 绪论 | 第9-23页 |
| (一) 问题的提出 | 第9-10页 |
| 1. 乡村青年教师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乡村社会文化场 | 第9页 |
| 2. 稳定乡村教师队伍的现实需要 | 第9-10页 |
| 3. 传承和发展乡村地方性知识的需要 | 第10页 |
| (二)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1. 研究目的 | 第10-11页 |
| 2.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| (三)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1-13页 |
| 1. 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| 2.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| (四) 核心概念界定 | 第13页 |
| 1. 乡村青年教师 | 第13页 |
| 2. 乡村青年教师的地方性知识 | 第13页 |
| (五) 研究综述 | 第13-23页 |
| 1. 关于乡村教师文化的研究概述 | 第13-14页 |
| 2. 研究的主要成果 | 第14-21页 |
| 3. 研究反思与展望 | 第21-23页 |
| 一、乡村青年教师地方性知识发展理论概述 | 第23-28页 |
| (一) 乡村青年教师地方性知识发展的必要性 | 第23-26页 |
| 1. 有利于充实乡村青年教师的生活 | 第23页 |
| 2. 有利于拓宽乡村青年教师的知识视野 | 第23-24页 |
| 3. 有利于提升乡村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| 第24页 |
| 4. 有利于传承和丰富乡村社会地方性知识 | 第24-25页 |
| 5. 有利于重塑乡村学生对地方性知识的文化自信 | 第25页 |
| 6. 有利于增进乡村社会主体间的认同和团结 | 第25-26页 |
| (二) 乡村教师地方性知识发展的应然状态 | 第26-28页 |
| 1. 乡村教师能熟谙当地地方性知识 | 第26页 |
| 2. 乡村教师能寓地方性知识于教学之中 | 第26-27页 |
| 3. 乡村教师能充分发挥乡村文化人的角色功能 | 第27-28页 |
| 二、研究实施过程 | 第28-32页 |
| (一)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| 第28-29页 |
| (二) B小学概况 | 第29页 |
| (三) 研究过程 | 第29-32页 |
| 三、F教师地方性知识发展的具体表现 | 第32-50页 |
| (一) F老师地方性知识的构成 | 第32-39页 |
| 1. F老师关于当地地理环境的知识 | 第32-33页 |
| 2. F老师关于当地人生产生活方式的知识 | 第33-35页 |
| 3. F老师关于当地乡风民俗的知识 | 第35-36页 |
| 4. F老师关于当地方言的知识 | 第36-37页 |
| 5. F老师关于当地民间艺术的知识 | 第37-38页 |
| 6. F老师关于当地人思想观念的知识 | 第38-39页 |
| (二) F老师获取地方性知识的途径 | 第39-44页 |
| 1. 自身的探索与体验 | 第39-40页 |
| 2. 与同事的互动交流 | 第40-41页 |
| 3. 与村民的互动交流 | 第41-42页 |
| 4. 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| 第42-43页 |
| 5. 与学生家长的互动交流 | 第43-44页 |
| (三) F老师寓地方性知识于教学的情况 | 第44-46页 |
| 1. F老师态度的转变 | 第44页 |
| 2. 寓地方性知识于教学的方式方法 | 第44-46页 |
| (四) 存在的问题 | 第46-50页 |
| 1. 对自身地方性知识发展不自信 | 第46-47页 |
| 2. 传播和发展地方性知识的积极性不高 | 第47页 |
| 3. 对自身的身份认同感低 | 第47-48页 |
| 4. 对地方性知识的价值认识不足 | 第48页 |
| 5. 对地方性知识的有效运用缺少研究和实践 | 第48-50页 |
| 四、影响乡村青年教师地方性知识发展的因素分析 | 第50-59页 |
| (一) 教师自身的因素 | 第50-55页 |
| 1. 性别 | 第50页 |
| 2. 教龄 | 第50-51页 |
| 3. 婚姻状况 | 第51页 |
| 4. 教师的文化智力 | 第51-53页 |
| 5. 教师的人格特征 | 第53-54页 |
| 6. 客居经历 | 第54-55页 |
| 7. 教师的文化背景 | 第55页 |
| (二) 社会支持系统 | 第55-59页 |
| 1. 同事 | 第56页 |
| 2. 村民 | 第56页 |
| 3. 家人朋友 | 第56-57页 |
| 4. 校园文化环境 | 第57-58页 |
| 5. 校外文化环境 | 第58-59页 |
| 五、培养和发展乡村青年教师地方性知识的建议 | 第59-62页 |
| (一) 建立乡村互动网络平台,不断充实教师的地方性知识 | 第59页 |
| (二) 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活动,不断更新自身的地方性知识 | 第59-60页 |
| (三) 积极参与开发乡土教材,传承和发展地方性知识 | 第60页 |
| (四) 创造性地寓地方性知识于教学,开发乡村特色的教学模式 | 第60页 |
| (五) 胸怀平民情愫,早日扎下“文化之根” | 第60-62页 |
| 结语 | 第62-6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3-67页 |
| 附录 | 第67-68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8-69页 |
| 致谢 | 第69-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