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1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| 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5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2-14页 |
| ·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4-15页 |
| ·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| ·研究主要内容 | 第16-17页 |
| ·创新 | 第17-18页 |
|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| 第18-22页 |
| ·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8-20页 |
| ·本研究相关学科 | 第20-22页 |
| 第3章 食品安全责任风险辨识与分析 | 第22-41页 |
| ·食品安全责任事故机理 | 第22-24页 |
| ·食品安全责任风险因素识别 | 第24-25页 |
| ·食品安全责任风险因素分析 | 第25-31页 |
| ·食品自身性质因素 | 第25-26页 |
| ·生产和供应链环节 | 第26-28页 |
| ·群体损害风险性 | 第28-29页 |
| ·机体损害后果 | 第29-30页 |
| ·企业安全管理能力 | 第30-31页 |
| ·基于 HACCP 原则的食品危害性分析 | 第31-37页 |
| ·化学性危害 | 第31-34页 |
| ·生物性危害 | 第34-36页 |
| ·物理性危害 | 第36-37页 |
| ·基于危害特性的食品分类 | 第37-41页 |
| ·危害识别 | 第38页 |
| ·危害性评估 | 第38-40页 |
| ·基于危害特性的食品分类 | 第40-41页 |
| 第4章 食品安全责任风险评价模型 | 第41-55页 |
| 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| 第41-42页 |
| ·指标体系构建基本原则 | 第41页 |
| ·建立指标体系 | 第41-42页 |
| ·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| 第42-46页 |
| ·集对分析基本理论 | 第43-44页 |
| ·灰色关联度 | 第44-46页 |
| ·基于灰色关联度的集对分析模型建模 | 第46-48页 |
| ·适用性研究 | 第48页 |
| ·确定关键控制点(CCPs) | 第48-55页 |
| ·确定关键控制点的作用 | 第48-49页 |
| ·决策树法确定关键控制点 | 第49-50页 |
| ·基于 AHP 和信息熵的模糊 borda 综合方法确定关键控制点 | 第50-55页 |
| 第5章 基于食品安全责任风险的保险承保模式研究 | 第55-69页 |
| ·风险可保化 | 第55-56页 |
| ·风险管理手段决策 | 第56-57页 |
| ·风险可保化在保险实务中的实现形式 | 第57-58页 |
| ·基于风险水平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承保模式研究 | 第58-60页 |
| ·承保原则 | 第58页 |
| ·采用强制性投保的保险模式 | 第58-59页 |
| ·基于风险水平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承保模式研究 | 第59-60页 |
| ·保险方案内的基本参数确定 | 第60-66页 |
| ·保险期限 | 第60页 |
| ·保障范围 | 第60-61页 |
| ·责任限额 | 第61-63页 |
| ·差别免赔额(率) | 第63页 |
| ·责任限额与费率函数关系 | 第63-64页 |
| ·构建费率浮动模型 | 第64-66页 |
| ·保险期间的风险控制 | 第66-67页 |
| ·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核保调查问卷设计 | 第67-69页 |
| 第6章 实例验证 | 第69-77页 |
| ·企业基本信息 | 第69页 |
| ·产品描述 | 第69页 |
| ·绘制流程图 | 第69-70页 |
| ·风险等级评价 | 第70-72页 |
| ·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 | 第72-75页 |
| ·保险方案 | 第75-76页 |
| ·保险期间风险管理 | 第76-77页 |
| 结论 | 第77-7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9-81页 |
| 致谢 | 第81-82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(含录用)的学术论文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