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子书包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探索--以沈阳市博才中学为例
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8-11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二、研究目标 | 第8-9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9页 |
(一)文献研究法 | 第9页 |
(二)课堂观察法 | 第9页 |
(三)访谈法 | 第9页 |
四、研究内容 | 第9-11页 |
第二章 相关理论 | 第11-14页 |
一、电子书包相关理论 | 第11页 |
二、相关学习理论 | 第11-14页 |
(一)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| 第11-12页 |
(二)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 | 第12页 |
(三)云计算辅助教学 | 第12-13页 |
(四)移动学习 | 第13-14页 |
第三章 电子书包发展及现状研究 | 第14-23页 |
一、国外电子书包发展及现状研究 | 第14-15页 |
二、国内电子书包发展及现状研究 | 第15-23页 |
(一)国内电子书包发展状况 | 第15-16页 |
(二)国内电子书包文献研究 | 第16-17页 |
(三)几款国内电子书包举例 | 第17-21页 |
(四)国内电子书包使用现状 | 第21-23页 |
第四章 电子书包教学案例研究 | 第23-42页 |
一、课堂观察教学案例 | 第23-37页 |
(一)课堂观察教学案例介绍 | 第23-26页 |
(二)教学案例 | 第26-37页 |
二、教学案例分析 | 第37-42页 |
(一)电子书包优势分析 | 第38-39页 |
(二)电子书包不足分析 | 第39-42页 |
第五章 云书包的构想 | 第42-50页 |
一、云书包概念 | 第42-43页 |
(一)云书包提出背景 | 第42-43页 |
(二)云书包概念提出 | 第43页 |
二、云书包的技术框架 | 第43-45页 |
(一)“云书包”的版本 | 第44页 |
(二)数据传输 | 第44页 |
(三)云平台系统 | 第44-45页 |
三、云书包优势 | 第45-47页 |
(一)“云书包”资源更新便捷 | 第45页 |
(二)可以大大降低学校教育资源建设中的软硬件成本 | 第45页 |
(三)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教学活动 | 第45-46页 |
(四)保证教育资源数据安全 | 第46页 |
(五)更有利于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共建 | 第46页 |
(六)可推个性化出智能辅导系统 | 第46-47页 |
四、云书包展望 | 第47-50页 |
(一)“云书包”国外试点 | 第47-48页 |
(二)“云书包”需确立行业标准 | 第48页 |
(三)“云书包”未来展望 | 第48-50页 |
结论 | 第50-52页 |
一、成果总结 | 第50页 |
二、创新之处 | 第50页 |
三、不足之处 | 第50页 |
四、研究展望 | 第50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附录 1 | 第55-56页 |
附录 2 | 第56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