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1 绪论 | 第9-15页 |
·问题提出 | 第9页 |
·选题目的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·选题目的 | 第9-10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4页 |
·国内研究 | 第10-13页 |
·国外研究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·文献分析法 | 第14页 |
·历史分析法 | 第14页 |
·创新点 | 第14-15页 |
2 《弟子职》中尊师重教思想综述及历史渊源 | 第15-24页 |
·《弟子职》内容简介 | 第15-17页 |
·立“志”是弟子受业的基本前提 | 第15-16页 |
·修德是教育活动的核心内容 | 第16页 |
·倡导“寓教于行”的教育方式 | 第16-17页 |
·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| 第17页 |
·《弟子职》中尊师重教思想综述 | 第17-19页 |
·学习态度和治学理念方面的尊师重教思想 | 第17-18页 |
·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方面的尊师重教思想 | 第18-19页 |
·百家争鸣:《弟子职》中尊师重教思想的源起 | 第19-21页 |
·儒家的尊师重教思想 | 第19-20页 |
·墨家的尊师重教思想 | 第20页 |
·道家的尊师重教思想 | 第20页 |
·法家的尊师重教思想 | 第20-21页 |
·儒学独尊:尊师重教思想的继承发扬 | 第21-24页 |
·政府引导:增强尊师重教思想的影响效力 | 第21-22页 |
·制度保障:固化尊师重教思想的核心地位 | 第22页 |
·民间兴盛:维持尊师重教思想的内在土壤 | 第22-24页 |
3 《弟子职》中尊师重教思想的当代价值 | 第24-31页 |
·《弟子职》中尊师重教思想的新内涵 | 第24-27页 |
·尊师思想的内涵 | 第24-25页 |
·重教思想的内涵 | 第25-27页 |
·《弟子职》中尊师重教思想的时代价值诠释 | 第27-31页 |
·“尊师”乃“求学”之前提,“重教”乃“教育”之目的 | 第27-28页 |
·“尊师”乃社会文明之指针,“重教”乃学生安身之根本 | 第28-29页 |
·“尊师重教”乃兴国安邦、强国富民之保障 | 第29-31页 |
4 尊师重教思想的现实困境 | 第31-37页 |
·尊师重教思想现实困境的主要表现 | 第31-33页 |
·教师独尊地位的丧失 | 第31页 |
·学生尊师之道的丧失 | 第31-32页 |
·教师为师之道的丧失 | 第32-33页 |
·尊师重教思想现实困境的原因分析 | 第33-37页 |
·师道尊严传统的习惯性误读和非理性曲解 | 第33页 |
·教师尊卑相悖的双重地位冲突影响 | 第33-34页 |
·尊师重教思想被现代性和市场经济裹挟 | 第34-35页 |
·教师职业神圣性质与实际社会地位的落差 | 第35-37页 |
5 新形势下尊师重教思想的重塑途径 | 第37-42页 |
·尊师重教思想重塑的前提和保障 | 第37-38页 |
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重塑尊师重教思想的基本前提 | 第37页 |
·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重塑尊师重教思想的重要保障 | 第37-38页 |
·宽容的社会舆论环境是重塑尊师重教思想的肥沃土壤 | 第38页 |
·尊师重教思想重塑的现实路径 | 第38-42页 |
·社会舆论要树立尊师重教思想新理念 | 第38-39页 |
·政府管理要满足尊师重教思想新要求 | 第39-40页 |
·学校运行要彰显尊师重教思想新气象 | 第40-42页 |
结语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6页 |
致谢 | 第46-47页 |
个人简历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