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1 绪论 | 第10-16页 |
·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·选题目的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思路、方法和创新点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12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·创新点 | 第12-13页 |
·重要概念界定 | 第13-16页 |
·农民工 | 第13页 |
·新生代农民工 | 第13-14页 |
·就业稳定性 | 第14页 |
·就业质量 | 第14-16页 |
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| 第16-23页 |
·国外关于农民工就业的理论研究 | 第16-19页 |
·农村剩余劳动力理论 | 第16页 |
·二元结构理论 | 第16-17页 |
·人力资本理论 | 第17-18页 |
·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理论 | 第18-19页 |
·国内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研究现状 | 第19-22页 |
·就业稳定性概念和测量指标的研究 | 第19页 |
·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研究 | 第19-20页 |
·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因素研究 | 第20页 |
·应对措施研究 | 第20-22页 |
·述评 | 第22-23页 |
3 新生代农民工稳定就业的必要性分析 | 第23-31页 |
·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现状 | 第23-28页 |
·就业规模 | 第23页 |
·区域分布 | 第23-24页 |
·行业分布 | 第24-25页 |
·就业途径 | 第25-26页 |
·工作强度 | 第26页 |
·同一份工作持续时间 | 第26-27页 |
·更换工作的频率 | 第27页 |
·劳动合同签约率 | 第27页 |
·组织化程度 | 第27-28页 |
·新生代农民工稳定就业的必要性 | 第28-31页 |
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| 第28页 |
·解决“三农”问题的根本途径 | 第28-29页 |
·经济社会转型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| 第29页 |
·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| 第29页 |
·城市社会组织发展的需要 | 第29-30页 |
·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发展的要求 | 第30-31页 |
4 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| 第31-37页 |
·户籍制度 | 第31页 |
·就业制度 | 第31页 |
·社会保障制度 | 第31-32页 |
·教育培训制度 | 第32-33页 |
·劳动力供求市场的变化 | 第33页 |
·人力资本 | 第33-34页 |
·社会资本 | 第34-35页 |
·收入水平 | 第35页 |
·工作环境 | 第35-37页 |
5 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途径 | 第37-45页 |
·政府方面 | 第37-41页 |
·调整产业结构 | 第37页 |
·改革制度 | 第37-40页 |
·转变观念,树立服务意识 | 第40-41页 |
·企业方面 | 第41-42页 |
·改善就业环境 | 第41页 |
·按需进行培训 | 第41页 |
·建立工会 | 第41-42页 |
·创建企业文化 | 第42页 |
·新生代农民工个人方面 | 第42-45页 |
·培养养良好的职业规划习惯,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| 第42-43页 |
·增加人力资本,提高就业能力 | 第43页 |
·拓宽社会交往渠道,增加社会资本 | 第43-45页 |
结语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
个人简历与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