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1页 |
| ·选题依据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1-13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·文献综述 | 第13-19页 |
| ·国外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研究概况 | 第13-16页 |
| ·国内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研究概况 | 第16-18页 |
| ·文献研究概述 | 第18-19页 |
| ·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| 第19-20页 |
| ·研究思路 | 第19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| ·研究创新点 | 第20-21页 |
| 第二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相关理论 | 第21-26页 |
| ·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概念 | 第21-22页 |
| ·职业倦怠的定义 | 第21页 |
| ·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定义 | 第21-22页 |
| ·研究理论基础 | 第22-26页 |
| ·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理论 | 第22-23页 |
| ·积极心理学理论 | 第23-26页 |
|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调查方法 | 第26-30页 |
| ·研究的具体问题 | 第26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6-28页 |
| ·被试 | 第26-27页 |
| ·研究工具 | 第27-28页 |
| ·研究程序 | 第28页 |
| ·研究统计工作 | 第28页 |
| ·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 | 第28-30页 |
| ·辅导员的基本情况 | 第28-29页 |
| ·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情况 | 第29-30页 |
| 第四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心理特点分析 | 第30-37页 |
| ·情绪衰竭表现:消极情绪增多 | 第30-32页 |
| ·容易焦虑 | 第30-31页 |
| ·容易激怒 | 第31页 |
| ·容易厌倦 | 第31-32页 |
| ·去个性化表现:人际交往失调 | 第32-35页 |
| ·人际关系容易疏远 | 第32-33页 |
| ·人际交往容易紧张 | 第33-34页 |
| ·人际关系容易复杂 | 第34-35页 |
| ·低成就感表现:自我价值认同感降低 | 第35-37页 |
| ·成就感匮乏 | 第35-36页 |
| ·挫败感强 | 第36-37页 |
| 第五章 以积极心理学指导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缓解对策 | 第37-48页 |
| ·加强自身幸福观教育,重视积极体验 | 第37-41页 |
| ·培养感激与宽容心态 | 第37-39页 |
| ·塑造乐观态度 | 第39-40页 |
| ·强化希望情绪 | 第40-41页 |
| ·加强职业道德教育,热爱学生工作 | 第41-44页 |
| ·强化道德引导力,以德立人 | 第41-42页 |
| ·以人为本,以学生为中心 | 第42-43页 |
| ·提高协调沟通能力,与学生和谐相处 | 第43-44页 |
| ·加强自我价值教育,提升工作成就感 | 第44-48页 |
| ·强化成就动机,提高自我效能感 | 第44-45页 |
| ·优化内外支持体系,创造职业平台 | 第45-48页 |
| 总结 | 第48-5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| 致谢 | 第53-54页 |
| 附录A 在校期间主持、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4-55页 |
| 附录B | 第55-57页 |
| 附件C | 第57-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