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6页 |
| 目录 | 第6-8页 |
| 1 文献综述 | 第8-21页 |
| ·普洱茶的发展史 | 第8页 |
| ·普洱茶的分类 | 第8-10页 |
| ·按制法分类 | 第8页 |
| ·依存放方式分类 | 第8-9页 |
| ·依外型分类 | 第9页 |
| ·工艺分类 | 第9-10页 |
| ·普洱茶的加工 | 第10-13页 |
| ·普洱茶加工工艺 | 第10-11页 |
| ·普洱茶加工的工艺技术条件 | 第11-13页 |
| ·不同产地普洱茶的比较 | 第13-14页 |
| ·不同产地普洱茶风格比较 | 第13页 |
| ·不同产地普洱茶的理化指标差异 | 第13-14页 |
| ·普洱茶香气研究进展 | 第14-16页 |
| ·普洱茶中糖苷类物质研究进展 | 第16-19页 |
| ·普洱茶茶多糖研究进展 | 第19-20页 |
| ·普洱茶果胶研究进展 | 第20-21页 |
| 2 引言 | 第21-22页 |
| 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1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1页 |
| ·课题开源 | 第21-22页 |
| 3 材料与方法 | 第22-26页 |
| ·样品 | 第22页 |
| ·试剂 | 第22页 |
| ·仪器 | 第22页 |
| ·香气测定 | 第22-23页 |
| ·游离态香气成分 | 第22-23页 |
| ·酸解态香气成分 | 第23页 |
| ·GC-MS 分析 | 第23页 |
| ·糖苷的测定 | 第23-24页 |
| ·样品制备 | 第23页 |
| ·GC-ECD 测定条件 | 第23-24页 |
| ·茶多糖的测定 | 第24页 |
| ·蒽酮-硫酸比色法 | 第24页 |
| ·样品的测定 | 第24页 |
| ·果胶的测定 | 第24-26页 |
| ·水化果胶 | 第24页 |
| ·原果胶 | 第24-26页 |
| 4 结果与分析 | 第26-45页 |
| ·游离态香气成分的鉴定及渥堆过程中变化 | 第26-30页 |
| ·游离态香气成分的鉴定 | 第26-28页 |
| ·游离态香气成分在渥堆过程中变化 | 第28-30页 |
| ·酸解态香气成分的鉴定及渥堆过程中变化 | 第30-36页 |
| ·酸解态香气成分的鉴定 | 第30-33页 |
| ·酸解态香气成分在渥堆过程中变化 | 第33-34页 |
| ·普洱茶游离态香气和酸解态香气不同类别含量变化比较 | 第34-36页 |
| ·键合态糖苷在渥堆过程中变化 | 第36-38页 |
| ·键合态糖苷标准物质分离与测定 | 第36页 |
| ·渥堆样品中键合态糖苷的变化 | 第36-38页 |
| ·普洱生茶和熟茶中键合态糖苷的研究 | 第38-39页 |
| ·普洱茶渥堆阶段茶多糖变化研究 | 第39-42页 |
| ·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39-40页 |
| ·茶多糖提取条件的优化 | 第40-41页 |
| ·渥堆样品中茶多糖含量变化 | 第41-42页 |
| ·普洱茶渥堆阶段果胶变化研究 | 第42-43页 |
| ·几种不同茶类中茶多糖含量比较 | 第43页 |
| ·几种不同茶类中果胶含量比较 | 第43-45页 |
| 5 讨论 | 第45-47页 |
| ·普洱茶游离态香气、酸解态香气与糖苷含量变化相关性 | 第45页 |
| ·普洱茶茶多糖与果胶含量变化相关性 | 第45-47页 |
| 6 结论 | 第47-4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9-55页 |
| 附录A 游离态香气成分质谱图 | 第55-64页 |
| 附录B 酸解态香气成分质谱图 | 第64-74页 |
| 致谢 | 第74-75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75页 |
|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