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8页 |
| 目录 | 第8-10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| ·语气副词研究综述 | 第10-12页 |
| ·语气副词本体研究综述 | 第10-11页 |
| ·面向对外汉语教学语气副词研究综述 | 第11-12页 |
| ·“委婉类”语气副词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·本文的选题意义、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| 第13-16页 |
| ·选题意义 | 第13-15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| ·语料来源 | 第16页 |
| ·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| 第16-19页 |
| ·研究对象 | 第16-17页 |
| ·研究范围 | 第17-19页 |
| 第二章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“委婉类”语气副词本体研究 | 第19-42页 |
| ·“委婉类”语气副词的句法分布研究 | 第19-32页 |
| ·句法分布特征 | 第19-22页 |
| ·与其他词语的语法同现 | 第22-32页 |
| ·“委婉类”语气副词的语义研究 | 第32-39页 |
| ·“委婉类”语气副词的释义 | 第32-33页 |
| ·“委婉类”语气副词的语义特征分析 | 第33-35页 |
| ·“委婉类”语气副词的语义背景分析 | 第35-39页 |
| ·“委婉类”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研究 | 第39-42页 |
| ·表达委婉语气 | 第40页 |
| ·言谈功能 | 第40-42页 |
| 第三章 外国留学生“委婉类”语气副词的偏误类型分析 | 第42-49页 |
| ·遗漏 | 第43-44页 |
| ·遗漏“委婉类”语气副词 | 第43页 |
| ·遗漏相搭配的成分 | 第43-44页 |
| ·误加 | 第44页 |
| ·误加“委婉类”语气副词 | 第44页 |
| ·误加不能搭配的成分 | 第44页 |
| ·误代 | 第44-46页 |
| ·近义词使用混淆 | 第44-45页 |
| ·用法搭配混淆产生的错误 | 第45页 |
| ·语义背景不清楚 | 第45-46页 |
| ·错序 | 第46-47页 |
| ·杂糅 | 第47-49页 |
| 第四章 外国留学生“委婉类”语气副词的偏误成因分析 | 第49-58页 |
| ·母语负迁移 | 第50-52页 |
| ·语言表达习惯负迁移 | 第50-51页 |
| ·语法负迁移 | 第51-52页 |
| ·目的语规则泛化 | 第52-53页 |
| ·目的语知识掌握不完全 | 第53-54页 |
| ·词语语义理解不准确 | 第53-54页 |
| ·用法规则掌握不完全 | 第54页 |
| ·学习策略的运用 | 第54-55页 |
| ·教材误导 | 第55-58页 |
| ·外语注释的准确性 | 第55-56页 |
| ·词语解释的缺陷 | 第56-57页 |
| ·练习设计失误 | 第57-58页 |
| 第五章 “委婉类”语气副词的教学探索 | 第58-70页 |
| ·教学建议 | 第58-64页 |
| ·改进外语注释 | 第58页 |
| ·改进词语释例 | 第58-59页 |
| ·采用词组教学法 | 第59页 |
| ·教学步骤的建议 | 第59-64页 |
| ·个案教学设计 | 第64-70页 |
| ·“难免”课堂设计 | 第64-70页 |
| 结语 | 第70-7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2-75页 |
| 附录1:“委婉类”语气副词问卷调查 | 第75-76页 |
| 附录2:“委婉类”语气副词习得测试 | 第76-78页 |
| 致谢 | 第78-79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