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5页 |
中文文摘 | 第5-7页 |
目录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一、选题缘由 | 第9页 |
二、文献综述 | 第9-14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四、创新之处 | 第15-17页 |
(一) 言前人所未言 | 第15页 |
(二) “反其道而行之” | 第15-16页 |
(三) 文理学科交叉研究方式 | 第16页 |
(四) “物理→音乐”模式之我见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梅里亚姆模式 | 第17-43页 |
第一节 梅里亚姆模式简介 | 第17-19页 |
第二节 华裔学者梅里亚姆模式运用法 | 第19-33页 |
一、Rulan Chao Pian京剧研究三重梅里亚姆模式 | 第19-24页 |
二、Bell Yung一主一辅两重梅里亚姆模式 | 第24-26页 |
三、Bell Yung、Rulan Chao Pian梅里亚姆模式运用法比较 | 第26-29页 |
四、Joseph S.C.lam | 第29-33页 |
(一) Lam明代宫廷音乐研究梅里亚姆模式解析 | 第29-32页 |
(二) Lam“Musikscape”音乐景观解析 | 第32-33页 |
第三节 非华裔学者梅里亚姆模式运用法 | 第33-40页 |
一、J.Lawrence Witzleben | 第33-38页 |
(一) 从《丝竹音乐在上海》看梅里亚姆模式 | 第34-37页 |
(二) 从“个性与共性”看梅里亚姆模式 | 第37-38页 |
二、Fritz A.Kuttner | 第38-39页 |
三、Rubie S.Watson | 第39-40页 |
第四节 小结 | 第40-43页 |
一、梅里亚姆模式优势及运用方式总结 | 第40-41页 |
二、梅里亚姆模式不足与突破 | 第41-43页 |
第三章 “物理→音乐”模式 | 第43-65页 |
第一节 “物理→音乐”模式的提出 | 第43-48页 |
第二节 “物理→音乐”模式的特性 | 第48-51页 |
第三节 “物理→音乐”模式运用 | 第51-60页 |
一、从Bell Yung肌肉运动知觉研究看“物理→音”模式 | 第52-57页 |
二、从Kuttner对12律的研究看“物理→音乐”模式 | 第57-60页 |
第四节 “物理→音乐”模式与梅里亚姆模式的关系 | 第60-65页 |
第四章 赖斯模式 | 第65-77页 |
第一节 赖斯模式简介 | 第65-67页 |
第二节 赖斯模式运用法 | 第67-75页 |
一、Kuo-huang.Han | 第67-70页 |
(一) 韩国鐄赞哈调研究赖斯模式解析 | 第68页 |
(二) 韩国鐄现代中国民族乐团研究赖斯模式运用解析 | 第68-70页 |
二、Mingyue Liang | 第70-71页 |
三、Fritz A.Kuttner | 第71-75页 |
(一) Kuttner“中国音乐考古声学实验”研究分析 | 第72-73页 |
(二) Kuttner“朱载堉:十二平均律演算者?”研究分析 | 第73-75页 |
第三节 小结与发展 | 第75-77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7-81页 |
一、“四种模式”之我见 | 第77-79页 |
二、展望 | 第79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9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97-99页 |
致谢 | 第99-101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01-10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