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艺术论文--戏剧艺术论文--中国戏剧艺术论文--地方剧艺术论文

从倒七戏到庐剧—一个地方剧种的传承与变迁

中文摘要第1-3页
Abstract第3-4页
中文文摘第4-7页
目录第7-9页
绪论第9-21页
 一 研究缘起第9-10页
 二 研究综述第10-17页
  (一) 戏曲研究相关资料的搜集第10-13页
  (二) 音乐审美相关资料的搜集第13-17页
  (三) 资料整理分析过程第17页
 三 研究意义第17页
 四 研究方法第17-21页
  (一) 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分析法第17-18页
  (二) 田野调查法第18页
  (三) 梅里亚姆三维研究模式第18-19页
  (四) 赖斯三维研究模式第19-21页
第一章 庐剧形成期(1868至1949年)第21-47页
 第一节 庐剧分布区域的人文地理概况第21-22页
 第二节 庐剧的源流概说第22-36页
  一 门歌说第24-31页
  二 大别山山歌说第31-36页
 第三节 庐剧形成期的音乐特征第36-47页
第二章 庐剧转型期(1949年—至1965年)第47-83页
 第一节 从倒七戏到庐剧的转变第47-51页
  一 庐剧转型期的背景第47-48页
  二 庐剧伴奏形式的转变第48-49页
  三 组织机构的内在转变第49-51页
 第二节 庐剧转型期的音乐特征第51-73页
  一 庐剧主调唱腔的特征第52-66页
  二 庐剧花腔类唱腔特征第66-71页
  三 庐剧转型期音乐体式特征第71-73页
 第三节 庐剧的板式变化雏形第73-76页
 第四节 庐剧唱腔与方言声调的关系第76-83页
  一 安徽江淮官话的方言特点第76页
  二 庐剧和合肥方言的关系第76-83页
第三章 庐剧徘徊发展期(1966---2009年)第83-113页
 第一节 政治经济背景第83-84页
  一 “文革”时期庐剧的徘徊第83页
  二 “文革”后至2009年政治经济的发展第83-84页
 第二节 “中路”庐剧的发展——以合肥市庐剧院为例第84-95页
  一 合肥市庐剧院的概况第84页
  二 “中路”庐剧传承人丁玉兰对庐剧的贡献第84-86页
  三 新腔的涌现第86-87页
  四 《奇债情缘》的创作第87-95页
 第三节 “西路”庐剧的发展——以皖西庐剧团为例第95-101页
  一 皖西庐剧团的概况第95页
  二 “西路”庐剧传承人武克英对庐剧的贡献第95-97页
  三 大型革命历史剧——庐剧新腔《妈妈》的创作第97-101页
 第四节 庐剧徘徊发展期的音乐特征第101-113页
  一 写意和写实的运用第102-105页
  二 庐剧传统音乐的一曲多变运用第105-107页
  三 显性和隐性音乐结构的运用第107-111页
  四 庐剧徘徊发展期的音乐体式特征第111-113页
结语第113-117页
附录:(笔者采风剪影)第117-123页
参考文献第123-129页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129-131页
致谢第131-133页
个人简历第133-135页

论文共13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美国境域视野下中国音乐研究方法--以梅赖模式为例
下一篇:类型正名与价值重估--20世纪40年代中国间谍电影的历史书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