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中文文摘 | 第4-7页 |
目录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3页 |
一、研究综述 | 第9-11页 |
二、研究缘起 | 第11页 |
三、关于本文的几点说明 | 第11-13页 |
(一) 研究范围的界定 | 第11-12页 |
(二) 本文创新之处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钢琴演奏的共性 | 第13-49页 |
第一节 “重量学派”的形成发展 | 第13-18页 |
一、简述 | 第13-14页 |
二、重量与放松 | 第14-17页 |
三、优势与局限 | 第17-18页 |
第二节 音乐分析渗透于演奏之中 | 第18-30页 |
一、乐曲创作背景 | 第19-22页 |
二、和声 | 第22-25页 |
三、曲式结构 | 第25-30页 |
第三节 脑、耳并用,“想象”地位提高 | 第30-40页 |
一、脑——内心听觉,耳——音质音色辨别 | 第31-34页 |
二、想象贯穿于演奏的表现过程 | 第34-40页 |
第四节 “歌唱性”演奏占据主流 | 第40-47页 |
一、小分句,“气”不断;大乐句,长线条 | 第41-44页 |
二、音乐至上,技巧服务 | 第44-47页 |
小结 | 第47-49页 |
第三章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钢琴演奏的个性 | 第49-65页 |
第一节 地域因素——各个钢琴演奏乐派的不同理念 | 第49-53页 |
一、俄罗斯乐派 | 第49-51页 |
二、德奥乐派 | 第51-52页 |
三、法国乐派 | 第52-53页 |
第二节 个人因素——二度创作彰显个性 | 第53-61页 |
一、美学意义 | 第53-55页 |
二、表现一——同一作品,不同演奏者的诠释不同 | 第55-60页 |
三、表现二——同一演奏者,审美取向在不同时期发生变化 | 第60-61页 |
第三节 社会反映——个性演奏引发关注与争议 | 第61-65页 |
一、国际比赛中的焦点与争议 | 第61-62页 |
二、政治、经济、商业化演出对个性演奏的需求 | 第62-65页 |
结语 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| 第65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6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69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3页 |
个人简历 | 第73-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