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马勒的交响作品看西方音乐中的“死亡”母题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前言 | 第8-10页 |
绪论 | 第10-12页 |
第一章 生平 | 第12-16页 |
第一节 童年 | 第12页 |
第二节 求学 | 第12-13页 |
第三节 事业发展 | 第13-14页 |
第四节 心灵成长 | 第14-15页 |
第五节 丰碑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世界观的形成 | 第16-23页 |
第一节 时代背景 | 第16-18页 |
一、精神危机 | 第16-17页 |
二、反犹 | 第17-18页 |
三、思想追问 | 第18页 |
第二节 生活背景 | 第18-21页 |
一、家庭生活 | 第18-19页 |
二、婚姻生活 | 第19-21页 |
第三节 哲学影响 | 第21-23页 |
一、叔本华 | 第21页 |
二、尼采 | 第21-22页 |
三、宗教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马勒创作技特征法 | 第23-33页 |
第一节 音乐史背景 | 第23-24页 |
第二节 审美趣味 | 第24-30页 |
一、标题性 | 第24页 |
二、象征性 | 第24-27页 |
三、史诗性 | 第27-28页 |
四、综合性 | 第28-30页 |
第三节 作曲技法 | 第30-32页 |
一、素材运用 | 第30页 |
二、多声技巧 | 第30-31页 |
三、变奏 | 第31页 |
四、体裁运用 | 第31-32页 |
第四节 音乐技法的历史意义 | 第32-33页 |
第四章 马勒处理死亡母题的特点 | 第33-44页 |
第一节 马勒音乐的死亡意象特点 | 第33-39页 |
一、直面死亡 | 第33-34页 |
二、向往彼岸 | 第34页 |
三、留恋人生 | 第34-35页 |
四、生死冲突 | 第35-37页 |
五、哲理思索 | 第37页 |
六、爱与死亡 | 第37-39页 |
第二节 人生悲剧 | 第39-44页 |
第五章 西方音乐中“死亡”母题的审美意义 | 第44-58页 |
第一节 死亡母题 | 第44-46页 |
第二节 东西民族的死亡观念和思维方式 | 第46-48页 |
一、中国传统死亡观 | 第46-47页 |
二、肯定性思维 | 第47页 |
三、西方死亡观与否定性思维 | 第47-48页 |
第三节 西方的死亡观念 | 第48-50页 |
一、为理性而生,为信仰而死 | 第48-49页 |
二、为彼岸为生,为永恒而死 | 第49页 |
三、透视人生,体验死亡 | 第49-50页 |
第四节 “死亡”在审美中的意义 | 第50-53页 |
一、“死亡”是人类精神多层面的审美反映 | 第50-51页 |
(一) 是“生”与“爱”意义显现的必要条件 | 第50-51页 |
(二) “死”是对有限现实的超越 | 第51页 |
二、死亡的形式机构功能 | 第51-53页 |
(一) 表情符号功能 | 第51-52页 |
(二) 叙事结构功能 | 第52-53页 |
(三) 象征写意功能 | 第53页 |
第五节 音乐中的死亡意象 | 第53-57页 |
一、音乐在“死亡”母题中的美学价值 | 第53-54页 |
二、音乐死亡意象 | 第54-57页 |
(一) 人生回顾 | 第55页 |
(二) 怀念死者 | 第55-56页 |
(三) 考问人生 | 第56页 |
(四) 悲愤激励 | 第56页 |
(五) 嘲笑死亡 | 第56页 |
(六) 超脱现实 | 第56-57页 |
第六节 音乐史中死亡意象的发展 | 第57-58页 |
结语 | 第58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