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1.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选题来源 | 第9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3 研究综述 | 第10-15页 |
1.3.1 汉语外来词研究综述 | 第10-12页 |
1.3.2 生态语言学研究综述 | 第12-14页 |
1.3.3 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的汉语外来词研究综述 | 第14-15页 |
1.4 语料来源 | 第15-16页 |
1.5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2 研究对象和研究理论 | 第17-24页 |
2.1 研究对象——21世纪现代汉语新词语中的外来词 | 第17-20页 |
2.1.1 外来词的性质和特点 | 第17-18页 |
2.1.2 外来词的分类 | 第18-19页 |
2.1.3 现代汉语新词语中的外来词生态语言系统 | 第19-20页 |
2.2 研究理论 | 第20-24页 |
2.2.1 生态语言学研究模式 | 第20-22页 |
2.2.2 生态位理论 | 第22-24页 |
3 外来词的性质与特点 | 第24-32页 |
3.1 21世纪外来词的性质 | 第24-28页 |
3.1.1 外来词性质概述 | 第24-26页 |
3.1.2 外来词性质的动态性 | 第26-28页 |
3.2 汉语外来词的特点 | 第28-32页 |
3.2.1 外来词的同构性特点 | 第28-29页 |
3.2.2 外来词的多样性特点 | 第29-32页 |
4 汉语外来词生存样态分析 | 第32-48页 |
4.1 汉语外来词自身生存样态的有机性 | 第32-33页 |
4.2 外来词生态环境的生存样态特点 | 第33-39页 |
4.2.1 动态性 | 第34-36页 |
4.2.2 依赖性 | 第36-38页 |
4.2.3 自我调节性 | 第38页 |
4.2.4 协同进化性 | 第38-39页 |
4.3 生存样态下外来词的外生态环境系统分类 | 第39-48页 |
4.3.1 自为环境 | 第40页 |
4.3.2 自在环境 | 第40-44页 |
4.3.3 自为环境 | 第44-48页 |
5 汉语外来词生活样态分析 | 第48-56页 |
5.1 外来词生活样态的表现形式 | 第48-51页 |
5.1.1 语音和形式的生活样态 | 第48-49页 |
5.1.2 语义内容的生活样态 | 第49-51页 |
5.2 外来词生活样态方式分类 | 第51-54页 |
5.3 外来词生活样态成因分析 | 第54-56页 |
6 汉语外来词生命样态分析 | 第56-70页 |
6.1 汉语外来词的生命样态的指标 | 第56-69页 |
6.1.1 汉语外来词生态位的生成过程 | 第56-59页 |
6.1.2 汉语外来词语义生态位的基本关系 | 第59-63页 |
6.1.3 汉语外来词语义生态位的宽度 | 第63-69页 |
6.2 汉语外来词的生命样态成因 | 第69-70页 |
7 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看现代汉语新词语中外来词的规范 | 第70-76页 |
7.1 现代汉语新词语中外来词对语言生态的影响 | 第71-73页 |
7.2 现代汉语外来词的语言规范原则 | 第73-74页 |
7.3 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出发对外来词规范的建议 | 第74-76页 |
结语 | 第76-77页 |
附录1: 生态位计算公式 | 第77-78页 |
附录2: 认知范畴分类 | 第78-80页 |
附录3: 2012年外来词“诺贝尔奖”词汇历时变化分布图 | 第80-82页 |
附录4: 2004-2016年外来词“厄尔尼诺”词汇历时变化分布图 | 第82-84页 |
附录5: 外来词“互联网”在各地的产生演变过程 | 第84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89页 |
致谢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