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1 信息技术时代教学方式的变革 | 第10页 |
1.1.2 三通两平台的大力推进 | 第10-11页 |
1.1.3 职业计算机人才的培养 | 第11页 |
1.1.4 计算机专业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需要 | 第11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1-18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8页 |
1.3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8-19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8页 |
1.3.2 研究意义 | 第18-19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9-21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5 研究思路 | 第21-22页 |
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| 第22-26页 |
2.1 概念界定 | 第22-23页 |
2.1.1 学习空间 | 第22页 |
2.1.2 网络学习空间 | 第22-23页 |
2.1.3 计算机类网络学习空间 | 第23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23-26页 |
2.2.1 建构主义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2.2 基于问题式学习理论 | 第24页 |
2.2.3 活动理论 | 第24-25页 |
2.2.4 学习环境理论 | 第25-26页 |
3 计算机多元能力培养下的网络学习空间需求分析 | 第26-34页 |
3.1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| 第26页 |
3.2 学生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| 第26-30页 |
3.2.1 学生基本信息素养 | 第26-28页 |
3.2.2 学生对网络学习空间的态度 | 第28-29页 |
3.2.3 学生对网络学习空间的需求 | 第29-30页 |
3.3 教师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| 第30-34页 |
3.3.1 教师信息化教学现状 | 第30-32页 |
3.3.2 教师对网络学习空间的需求 | 第32页 |
3.3.3 计算机专业学生关键能力 | 第32-34页 |
4 计算机多元能力培养视角下的网络学习空间总体设计与实现 | 第34-56页 |
4.1 计算机多元能力的组成 | 第34-37页 |
4.1.1 教师问卷下的计算机多元能力 | 第34页 |
4.1.2 相关文献下的计算机多元能力 | 第34-35页 |
4.1.3 计算机人才培养标准下的计算机多元能力 | 第35页 |
4.1.4 计算机多元能力的组成 | 第35-37页 |
4.2 计算机类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原则与设计要素 | 第37-41页 |
4.2.1 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原则 | 第37-38页 |
4.2.2 网络学习空间设计要素 | 第38-41页 |
4.3 网络学习空间的开发环境与体系架构 | 第41-44页 |
4.3.1 网络学习空间的开发环境 | 第41-43页 |
4.3.2 网络学习空间的体系架构 | 第43-44页 |
4.4 网络学习空间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| 第44-56页 |
4.4.1 个人中心 | 第45-46页 |
4.4.2 课程资源 | 第46-50页 |
4.4.3 通知公告 | 第50-51页 |
4.4.4 交流讨论 | 第51-53页 |
4.4.5 测试 | 第53-54页 |
4.4.6 成果展示 | 第54-56页 |
5 计算机多元能力培养下的网络学习空间的具体应用 | 第56-76页 |
5.1 前期准备 | 第56-58页 |
5.1.1 测试题发放的目的 | 第56页 |
5.1.2 调查对象及试题设计 | 第56-57页 |
5.1.3 数据统计分析 | 第57-58页 |
5.2 “四步式活动模式”的设计 | 第58-64页 |
5.2.1 “四步式活动模式”构建 | 第59-60页 |
5.2.2 资源开发阶段 | 第60-61页 |
5.2.3 课前——构建知识体系 | 第61-63页 |
5.2.4 课上——完善知识体系 | 第63-64页 |
5.2.5 课后——巩固知识体系 | 第64页 |
5.3 “四步式活动模式”教学应用案例 | 第64-70页 |
5.3.1 案例前期分析 | 第64-65页 |
5.3.2 教学活动的实施 | 第65-70页 |
5.4 教学效果分析 | 第70-76页 |
5.4.1 学习成绩分析 | 第70-71页 |
5.4.2 学生满意度分析 | 第71-72页 |
5.4.3 学生问卷下的计算机多元能力培养分析 | 第72-74页 |
5.4.4 教师访谈下的计算机多元能力培养分析 | 第74-76页 |
6 总结与展望 | 第76-80页 |
6.1 研究总结 | 第76-77页 |
6.2 研究价值与创新点 | 第77-78页 |
6.3 研究的局限性 | 第78页 |
6.3.1 研究方法层面的局限性 | 第78页 |
6.3.2 应用层面的局限性 | 第78页 |
6.4 未来的展望 | 第78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4页 |
附录 | 第84-100页 |
后记(含致谢) | 第100-10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| 第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