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5-32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15-17页 |
1.1.1 父亲形象的内涵与价值:一种传统、模式与网络 | 第15-16页 |
1.1.2 中韩八九十年代小说父亲形象比较研究的基点 | 第16-17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7-27页 |
1.2.1 中国八九十年代小说父亲形象研究现状 | 第17-20页 |
1.2.2 韩国八九十年代小说父亲形象研究现状 | 第20-24页 |
1.2.3 中韩小说父亲形象比较研究现状 | 第24-27页 |
1.3 研究方法与理论思路 | 第27-30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27-28页 |
1.3.2 理论思路 | 第28-30页 |
1.4 创新、原创性与不足 | 第30-32页 |
第2章 父亲形象:中韩历史文化发展轨迹的考察与对话 | 第32-62页 |
2.1 父亲身份的图腾:中韩两国的文化传统记忆 | 第32-39页 |
2.1.1 父亲形象的原始记忆与中韩两国的文化之根 | 第32-36页 |
2.1.2 父亲身份的理论解读与中韩文化的共融共通 | 第36-39页 |
2.2 东方儒教的传承:中韩古代小说父亲形象相遇的土壤 | 第39-47页 |
2.2.1“仁政”“礼治”:中国古代小说父亲形象的权威指向 | 第39-41页 |
2.2.2“忠”“孝”:韩国古代小说父亲形象的儒学载体和中国影响 | 第41-44页 |
2.2.3“独尊儒术”:中韩古代小说父亲形象的同根同生 | 第44-47页 |
2.3 反封建的呐喊:中韩现当代小说父亲形象发展历程中的共鸣 | 第47-55页 |
2.3.1 从“五四”到“十七年”:中国现当代小说父亲形象的叛逆与拘囿 | 第47-50页 |
2.3.2 从“3·1”到“分断文学”:韩国近现代小说父亲形象的质疑与桎梏 | 第50-52页 |
2.3.3 父亲形象的批判:中韩小说父亲形象发展的同步历程 | 第52-55页 |
2.4 对话与积淀:中韩小说中两国父亲形象比较的可能与厚载 | 第55-62页 |
2.4.1 父亲形象的传承:中韩小说父亲形象批判的共同所指 | 第56-57页 |
2.4.2 父权秩序的怪圈:中韩小说父亲形象塑造的同步困惑 | 第57-59页 |
2.4.3 互异与互通的魅力:中韩小说父亲形象的共生与并存 | 第59-62页 |
第3章 文化语境:八九十年代中韩小说中审父意识发生的机遇与选择 | 第62-85页 |
3.1 历史汇通:八九十年代中韩文坛转型中的机遇与异同 | 第62-69页 |
3.1.1 改革开放与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坛的思想解放浪潮 | 第62-65页 |
3.1.2 产业化发展与八九十年代韩国文坛的民主化运动 | 第65-67页 |
3.1.3 思想启蒙:八九十年代中韩文坛转型的历史选择与共谋 | 第67-69页 |
3.2 文学立场:八九十年代中韩小说审父意识勃兴中的共识 | 第69-77页 |
3.2.1“无根的焦虑”与八九十年代中国小说审父意识的诞生 | 第69-71页 |
3.2.2“民主的追求”与八九十年代韩国小说审父意识的诞生 | 第71-74页 |
3.2.3 人道主义:八九十年代中韩小说审父意识的文学立场与共识 | 第74-77页 |
3.3 艺术资源:八九十年代中韩小说审父艺术手法的共性选择 | 第77-85页 |
3.3.1 先锋派艺术与八九十年代中国小说父亲形象的极致性颠覆 | 第77-79页 |
3.3.2 现代派手法与八九十年代韩国小说父亲形象的无奈式批判 | 第79-81页 |
3.3.3 现代主义资源:八九十年代中韩小说审父艺术的形式性借鉴与选择 | 第81-85页 |
第4章 文学理念:八九十年代中韩小说中审父意识理论的共鸣与异质 | 第85-110页 |
4.1 主观自我的存在:八九十年代中韩小说审父意识的主体性探索 | 第85-91页 |
4.1.1“我是一个先锋派”与中国作家主观自我的非理性思考 | 第85-89页 |
4.1.2“我更依靠记忆来写作”与韩国作家主体自我的潜意识书写 | 第89-91页 |
4.2 人与人性的拷问:八九十年代中韩小说审父意识的焦点性批判 | 第91-97页 |
4.2.1“内心之死”与中国小说审父意识的人生困境之思 | 第91-94页 |
4.2.2“记忆—原体验”与韩国小说审父意识的人性关怀 | 第94-97页 |
4.3 内在心理的真实:八九十年代中韩小说审父意识的内在性视角 | 第97-101页 |
4.3.1 ―虚伪的真实‖与中国小说审父意识中精神真实的追求 | 第97-99页 |
4.3.2“心理创伤”与韩国小说审父意识中心理活动的关注 | 第99-101页 |
4.4 精神同构的对比:八九十年代中韩小说审父意识理论建构的同中之异 | 第101-110页 |
4.4.1 主观自我探询:探询高度的差异 | 第102-103页 |
4.4.2 人性的拷问:拷问深度的差异 | 第103-106页 |
4.4.3 创伤的体验:体验程度的差异 | 第106-110页 |
第5章 审父母题:八九十年代中韩小说中父亲形象性格的并置与对照 | 第110-141页 |
5.1 渎父与八九十年代中国小说中父亲形象性格的审判 | 第110-118页 |
5.1.1 暴虐的父亲:凶恶暴虐、丑陋颓废与人性道德的沦丧 | 第110-113页 |
5.1.2 猥琐的父亲:唯利是图、怯懦自卑与父亲价值的丧失 | 第113-115页 |
5.1.3 愚昧的父亲:朴实善良、矛盾困惑与父亲权利的尴尬 | 第115-116页 |
5.1.4 空缺的父亲:悲怆失败、无奈缺席与父亲理想的消解 | 第116-118页 |
5.2 丑父与八九十年代韩国小说中父亲形象性格的审判 | 第118-132页 |
5.2.1 野蛮的父亲:偷盗暴力、食肉动物与父亲形象的坍塌 | 第118-121页 |
5.2.2 无能的父亲:苟且偷生、理念绝望与父亲责任的推卸 | 第121-124页 |
5.2.3 痛苦的父亲:卑微无助、虚伪脆弱与父亲资质的悲哀 | 第124-132页 |
5.3 父亲性格比较:八九十年代中韩小说父亲形象性格审判的异曲同工 | 第132-141页 |
5.3.1 渎父与丑化的并置:中韩小说父亲形象本质审判的共同所指 | 第132-138页 |
5.3.2 渎父与丑父的异质:中韩小说父亲形象审判的不同力度解析 | 第138-141页 |
第6章 审父艺术:八九十年代中韩小说父亲形象叙事的同谋与差异 | 第141-163页 |
6.1“精神真实”的艺术:八九十年代中国小说父亲形象叙事的主观性表现 | 第141-151页 |
6.1.1 人物塑造的主观性与中国小说父亲形象的虚伪真实 | 第141-145页 |
6.1.2 情节结构的感觉性与中国小说父亲形象的心理变奏 | 第145-148页 |
6.1.3 审美体验的非理性与中国小说父亲形象的荒诞戏谑 | 第148-151页 |
6.2“依存记忆”的写作:八九十年代韩国小说父亲形象叙事的心理性表现 | 第151-157页 |
6.2.1 记忆的自发无意识与韩国小说父亲形象的心理性探索 | 第152-154页 |
6.2.2 记忆的真实体验与韩国小说父亲形象的事实性描述 | 第154-157页 |
6.3 主观性与心理性的青睐:八十九年代中韩小说父亲形象叙事艺术的同谋与异形 | 第157-163页 |
6.3.1 心理的主观性:中韩小说父亲叙事艺术的不同程度表现 | 第157-160页 |
6.3.2 体验的真实性:中韩小说父亲叙事艺术的不同视角书写 | 第160-163页 |
第7章 审父意识:八九十年代中韩小说父亲形象审判旨归的同构与对峙 | 第163-196页 |
7.1 弑父:八九十年代中韩小说审父意识指向的共识与差异 | 第163-173页 |
7.1.1 先锋的审问与中国小说审父意识的颠覆性批判 | 第163-168页 |
7.1.2 现实的控诉与韩国小说审父意识的丑化性批判 | 第168-173页 |
7.2 寻父:八九十年代中韩小说审父意识转型的并现与区别 | 第173-186页 |
7.2.1 民间化与中国小说审父意识的现实性转型 | 第173-178页 |
7.2.2 民众化与韩国小说审父意识的精神性回归 | 第178-186页 |
7.3“我”与父亲:八九十年代中韩小说审父意识立场的异质亲和与相对而立 | 第186-196页 |
7.3.1“人本”与“人性”:中韩小说审父意识批判立场的相通与互异 | 第187-190页 |
7.3.2 精神性与现实性:中韩小说审父意识批判方式的对峙与互补 | 第190-196页 |
第8章 父亲镜像与八九十年代中韩小说父亲形象比较的价值意义 | 第196-209页 |
8.1 ―审父‖的选择:思想启蒙与中韩现代性追求的承前启后 | 第196-202页 |
8.1.1 审父的批判意识与八九十年代中韩小说思想启蒙的里程碑 | 第196-198页 |
8.1.2 审父的先锋叙事与八九十年代中韩作家主体经验高扬的殊途同归 | 第198-201页 |
8.1.3 审父的矛盾困惑与八九十年代中韩小说父亲形象书写的张力与悖论 | 第201-202页 |
8.2 比较的自觉:父亲记忆与中韩传统文化发展的共存共荣 | 第202-209页 |
8.2.1 父亲情结:东西方文化比较视域下中韩民族的记忆与思考 | 第203-205页 |
8.2.2 父亲审判:中韩传统文化心理比较中的思辨与怪圈 | 第205-207页 |
8.2.3 父亲镜像:东亚文化圈期待视域下的理想与追问 | 第207-209页 |
结束语 | 第209-211页 |
附录 | 第211-22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21-239页 |
致谢 | 第239-2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