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34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13-16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情况 | 第16-30页 |
1.2.1 国外研究情况 | 第17-25页 |
1.2.2 国内研究情况 | 第25-30页 |
1.3 研究方法与创新 | 第30-34页 |
1.3.1 研究方法概述 | 第31-32页 |
1.3.2 创新之处 | 第32-34页 |
第2章 苏恩文科幻诗学的理论来源 | 第34-65页 |
2.1 苏恩文科幻诗学核心概念的理论来源 | 第34-49页 |
2.1.1 苏恩文与什克洛夫斯基:语言形式的陌生化 | 第34-39页 |
2.1.2 苏恩文与布莱希特:叙事内容的间离化 | 第39-45页 |
2.1.3 苏恩文与布洛赫:希望乌托邦的超前显现 | 第45-49页 |
2.2 苏恩文科幻诗学的深层理论语境 | 第49-65页 |
2.2.1 科幻文学与马克思主义 | 第50-57页 |
2.2.2 科幻文学与科技发展史 | 第57-60页 |
2.2.3 科幻文学与后现代主义语境 | 第60-65页 |
第3章 苏恩文对科幻文学的概念界定 | 第65-95页 |
3.1 科幻文学定义概述 | 第65-69页 |
3.2 科幻文学的认知概念 | 第69-77页 |
3.2.1 科幻文学的认知定义 | 第69-73页 |
3.2.2 科幻文学与神话母题的认知矛盾 | 第73-75页 |
3.2.3 科幻文学的认知经验与经验超越 | 第75-77页 |
3.3 科幻文学的疏离概念 | 第77-84页 |
3.3.1 科幻文学的疏离定义 | 第78-80页 |
3.3.2 科幻文学的疏离性态度 | 第80-82页 |
3.3.3 科幻文学的疏离策略 | 第82-84页 |
3.4 科幻文学的新奇概念 | 第84-90页 |
3.4.1 科幻文学的新奇定义 | 第85-87页 |
3.4.2 新奇作为科幻文学的叙事依据 | 第87-90页 |
3.5 概念界定下的科幻文学边界 | 第90-95页 |
第4章 苏恩文对科幻文学的范式设定 | 第95-117页 |
4.1 科幻文学的认知范式 | 第95-102页 |
4.1.1 作为认知起点的零度世界 | 第96-98页 |
4.1.2 认知性结构叙事 | 第98-100页 |
4.1.3 认知与未知的对立 | 第100-102页 |
4.2 科幻文学的疏离范式 | 第102-107页 |
4.2.1 作为疏离起点的时空跨越 | 第102-105页 |
4.2.2 他者的语义场——乌托邦式疏离 | 第105-107页 |
4.3 科幻文学的新奇范式 | 第107-114页 |
4.3.1 动态的新奇——历史永无终结 | 第108-111页 |
4.3.2 新奇的缺席范式 | 第111-114页 |
4.4 苏恩文科幻范式的结构本质 | 第114-117页 |
第5章 苏恩文对科幻文学的功能认定 | 第117-134页 |
5.1 科幻文学的实践功能 | 第117-123页 |
5.1.1 模拟性的生存实验 | 第117-122页 |
5.1.2 科幻实践功能分析 | 第122-123页 |
5.2 科幻文学的审美功能 | 第123-126页 |
5.2.1 科学即审美 | 第123-125页 |
5.2.2 科幻审美功能分析 | 第125-126页 |
5.3 科幻文学的功能性本质 | 第126-134页 |
5.3.1 幻想与真实 | 第127-130页 |
5.3.2 生存与自由 | 第130-134页 |
结束语 | 第134-137页 |
附录 | 第137-1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8-149页 |
致谢 | 第149-15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150-1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