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1.1 南酸枣研究现状 | 第10页 |
1.2 酚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| 第10-13页 |
1.2.1 酚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布 | 第10-11页 |
1.2.2 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 | 第11-13页 |
1.3 酚类化合物体外模拟消化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9页 |
1.3.1 酚类化合物的体外模拟消化 | 第14-15页 |
1.3.2 体外模拟消化的方法与影响因素 | 第15-16页 |
1.3.3 酚类化合物在体外模拟消化中的变化情况 | 第16-19页 |
1.4 本文研究的意义、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| 第19-20页 |
1.4.1 研究意义 | 第19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体外模拟消化对南酸枣中酚类化合物的影响 | 第20-33页 |
2.1 前言 | 第20页 |
2.2 材料与设备 | 第20-21页 |
2.2.1 材料与试剂 | 第20-21页 |
2.2.2 实验仪器与设备 | 第21页 |
2.3 实验方法 | 第21-24页 |
2.3.1 鲜果制备 | 第21页 |
2.3.2 溶剂提取方法 | 第21页 |
2.3.3 酸碱消化环境对南酸枣多酚类物质释放的影响(化学组) | 第21-22页 |
2.3.4 消化酶活性对南酸枣多酚类物质释放的影响(酶活组) | 第22-23页 |
2.3.5 Folin-酚法测定总多酚含量 | 第23页 |
2.3.6 NaNO_2-AIC1_3-NaOH显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 | 第23-24页 |
2.3.7 数据处理 | 第24页 |
2.4 结果与讨论 | 第24-31页 |
2.4.1 南酸枣鲜果中总多酚的释放情况 | 第24-26页 |
2.4.2 南酸枣水提取液中总多酚的释放情况 | 第26-27页 |
2.4.3 南酸枣鲜果中总黄酮的释放情况 | 第27-28页 |
2.4.4 南酸枣水提取液中总黄酮的释放情况 | 第28-30页 |
2.4.5 胃肠液消化后鲜果和提取液中总多酚、总黄酮含量比较 | 第30-31页 |
2.4.6 不同消化部位鲜果和提取液中黄酮比例 | 第31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体外模拟消化对南酸枣抗氧化性的影响 | 第33-43页 |
3.1 前言 | 第33页 |
3.2 材料与设备 | 第33-34页 |
3.2.1 材料与试剂 | 第33-34页 |
3.2.2 实验仪器与设备 | 第34页 |
3.3 实验方法 | 第34-37页 |
3.3.1 总抗氧化能力测定 | 第34-35页 |
3.3.2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| 第35-36页 |
3.3.3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| 第36-37页 |
3.3.4 数据分析 | 第37页 |
3.4 结果与讨论 | 第37-41页 |
3.4.1 总抗氧化能力测定 | 第37-38页 |
3.4.2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 | 第38-40页 |
3.4.3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| 第40-41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
第四章 南酸枣中酚类物质组成分析 | 第43-56页 |
4.1 前言 | 第43页 |
4.2 材料与设备 | 第43-44页 |
4.2.1 材料与试剂 | 第43-44页 |
4.2.2 实验仪器与设备 | 第44页 |
4.3 实验方法 | 第44-45页 |
4.3.1 色谱条件 | 第44页 |
4.3.2 标准溶液配制 | 第44-45页 |
4.3.3 标准曲线制备 | 第45页 |
4.3.4 消化样品制备 | 第45页 |
4.4 结果与讨论 | 第45-55页 |
4.4.1 线性关系考察 | 第45-47页 |
4.4.2 单一标品消化结果 | 第47-49页 |
4.4.3 混合标品消化结果 | 第49-51页 |
4.4.4 样品消化结果 | 第51-55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6-58页 |
5.1 结论 | 第56-57页 |
5.2 展望 | 第57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67页 |
获奖情況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