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0-18页 |
1.1 农药助剂及环境雌激素壬基酚 | 第10-14页 |
1.1.1 农药助剂 | 第10页 |
1.1.2 壬基酚的性质和来源 | 第10页 |
1.1.3 壬基酚的环境污染特征 | 第10-12页 |
1.1.4 壬基酚的雌激素效应 | 第12-14页 |
1.2 土壤大型动物-蚯蚓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| 第15-18页 |
1.3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3.2 研究目的与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3.3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典型支链壬基酚异构体p353-NP在威廉腔环蚓体内的富集与结合态残留研究 | 第18-29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18-21页 |
2.1.1 蚯蚓、土壤和化合物 | 第18-19页 |
2.1.2 主要试剂和仪器 | 第19页 |
2.1.3 ~(14)C-p353-NP对蚯蚓的急性毒性试验 | 第19-20页 |
2.1.4 ~(14)C-p353-NP在蚯蚓体内蓄积试验 | 第20页 |
2.1.5 样品预处理及测定 | 第20-21页 |
2.1.6 蚯蚓脂肪含量的测定 | 第21页 |
2.1.7 生物-土壤蓄积因子(biota-soil accumulation factor,BSAF) | 第21页 |
2.1.8 数据统计分析 | 第21页 |
2.2 结果与讨论 | 第21-28页 |
2.2.1 土壤中~(14)C-p353-NP在威廉腔环蚓体内蓄积形态的动态变化 | 第21-24页 |
2.2.2 土壤~(14)C-p353-NP在蚯蚓体内的生物富集特征 | 第24-28页 |
2.3 结论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典型支链壬基酚异构体p353-NP对威廉腔环蚓精子DNA损伤研究 | 第29-43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9-33页 |
3.1.1 蚯蚓、土壤和化合物 | 第29-30页 |
3.1.2 主要试剂和仪器 | 第30页 |
3.1.3 土壤p353-NP暴露对威廉腔环蚓的暴露试验 | 第30-31页 |
3.1.4 SCGE检测p353-NP对精子细胞的DNA损伤 | 第31-32页 |
3.1.5 数据统计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2 结果与讨论 | 第33-42页 |
3.2.1 SCGE检测p353-NP对威廉腔环蚓精细胞DNA损伤 | 第33-40页 |
3.2.2 不同浓度p353-NP对精细胞DNA的损伤分析 | 第40页 |
3.2.3 蚯蚓体内p353-NP富集量与精细胞DNA损伤相关性分析 | 第40-41页 |
3.2.4 细胞密度的选择 | 第41-42页 |
3.2.5 彗星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| 第42页 |
3.3 结论 | 第42-43页 |
第四章 典型支链壬基酚异构体p353-NP对威廉腔环蚓超微结构的影响 | 第43-53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43-45页 |
4.1.1 蚯蚓、土壤和方法 | 第43-44页 |
4.1.2 主要试剂和仪器 | 第44页 |
4.1.3 p353-NP对威廉腔环蚓(Metaphire guillelmi)的暴露试验 | 第44页 |
4.1.4 涂片-瑞姬染色-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 | 第44-45页 |
4.1.5 组织病理学研究 | 第45页 |
4.1.6 数据统计分析 | 第45页 |
4.2 结果与讨论 | 第45-52页 |
4.2.1 不同浓度p353-NP土壤暴露对蚯蚓精子形态的影响 | 第45-47页 |
4.2.2 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 | 第47-52页 |
4.3 结论 | 第52-53页 |
第五章 不同壬基酚异构体对威廉强环蚓存活、生长和繁殖能力的影响 | 第53-62页 |
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53-55页 |
5.1.1 蚯蚓、土壤和化合物 | 第53-54页 |
5.1.2 主要试剂和仪器 | 第54页 |
5.1.3 急性毒性试验 | 第54页 |
5.1.4 亚急性毒性试验暴露 | 第54-55页 |
5.1.5 土壤p353-NP、4-NP暴露对蚯蚓生长的影响 | 第55页 |
5.1.6 土壤p353-NP、4-NP暴露对蚯蚓繁殖能力的影响 | 第55页 |
5.1.7 数据分析 | 第55页 |
5.2 结果与讨论 | 第55-61页 |
5.2.1 土壤中p353-NP、4-NP急性暴露条件下对蚯蚓存活情况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5.2.2 土壤中p353-NP、4-NP暴露对蚯蚓生长的影响 | 第56-59页 |
5.2.3 土壤p353-NP、4-NP暴露对蚯蚓繁殖能力的影响 | 第59-61页 |
5.3 结论 | 第61-62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2-64页 |
6.1 结论 | 第62-63页 |
6.2 创新点 | 第63页 |
6.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71页 |
科研工作及发表论文 | 第71-72页 |
致谢 | 第72页 |